第三十章:茶馬古道上的幽靈(一)(2 / 2)

邊巴說:“這就是茶馬古道上的曆史見證。也許是很多年前,一隊馬幫在這裏經過,被這裏的山石記錄下了他們的影像,在適宜的情況下不停地播放出來;也許是冥冥之中神靈故意轉換了時空,叫現代人重溫一下先人們的活動。”

我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幽靈吧?”

邊巴問:“你看清他們馬上馱的東西沒有?”

我隻知道害怕了,根本沒看清。邊巴說:“這個馬幫應該是清中葉時期的,可以看到他們並非是單純的茶馬交易了,我看到了馬背上有藏區的藥材,也可能是蟲草、貝母、大黃等,還有卡墊、毪子,可以肯定當時藏區‘鍋莊’的鼎盛。”

我問:“什麼是鍋莊呀?”

邊巴說:“那是集客棧、商店、中介於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在當時藏區就已經出現很多這樣的機構,像‘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倉是藏語,漢語的意思是商號。”

虛驚一場後,我不得不佩服邊巴的博才多學。

二、崖壁歌聲

半月之後到達了雅安,由雅安到康定這條古道,可以稱得上天路了,高峰林立、大河排空,人煙則更為稀少,窄狹的棧道和搖擺的溜索成了必經之路,這裏留下了許多古人的摩崖石刻和瑪尼堆彩繪。那些石刻和彩繪大多線條粗糙,但古色古香,有佛陀、菩薩,還有神靈的蛇蟲、海螺、日月星辰,充滿著神秘的宗教色彩。

山道越來越窄,幾乎要擦著身邊的崖畔了,稱之為“鳥道”並不過分,下麵既是深不可測的懸崖峭壁,令人毛骨悚然。邊巴說:“這條小路茶道形成於明清時期,經過雅安、天全越馬鞍山、瀘定到達康定,崎嶇難行。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說‘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為了這黑茶與羌馬人們付出了異常的艱辛,少部分靠騾馬馱運,大部分靠人力,稱之為‘背背子’。輕者日行40裏,重者日行2、3裏,途中暫歇時背子不卸肩,用丁字杵拐支撐背子歇氣。”

我指著石頭上的一個個清晰可見的窩痕,問:“這是幹什麼用的呢?”

邊巴說:“杵拐是鐵製的,人們每次歇息的時候必將杵拐放在硬石上,日久年深就留下了窩痕。在這陡峭的崖壁通過,兩馬相遇,進退無路,隻得雙方協商作價,將一方馬匹丟下懸崖而讓對方馬匹通過,因此殺戮現象時有發生。”

這裏天寒地冷,空氣稀薄,氣候變化莫測,狂風雨雪交替施展淫威,一不小心就會栽下懸崖。晚上,我和邊巴在一處稍微寬闊的地方紮了帳篷。邊巴說:“這裏正好可以聽到崖畔歌聲。”

我莫名其妙,饒有趣味地聽著邊巴的講述。

邊巴說,在他們藏家,稱茶馬商人為“藏客”,在藏客們勇敢而壯美的一生中,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風餐露宿中度過,往往需要浪漫的牽掛,一些藏客在家娶一個勤勞孝順的姑娘,在藏區還要娶一個溫柔賢良的“卓瑪”。遠隔千山萬水,許多納西姑娘和卓瑪一輩子沒見過麵,卻都會在心裏寬容和感激對方,把心係在一個男人的身上,傾注悠長的思念。

這天,有個藏客帶領著自己的馬幫行經此處,正好與另一隊馬幫相遇,兩個“鍋頭”商談了許久,但還是沒能達成協議,雙方紅了眼,隻能“刀兵相見”了,那位藏客在拚殺中墜落懸崖。

納西姑娘和卓瑪苦苦等候,不見丈夫回歸,不謀而合騎馬沿途尋夫,兩人兩馬在此處相逢,卓瑪一眼就看出了對麵納西姑娘所牽之馬產於她家,是她的所贈之物,頓時明白了八九,淚水溢出了雙眸。納西姑娘一見卓瑪的樣子,也頓時心領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