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師生邂逅(一)(2 / 2)

丁思成戴上白手套,用高倍放大鏡仔細察看了一番,說道:“此尊佛像雖無銘文,但依我之見,它是南朝大梁皇家之物,從造型、線條到工藝與我家中收藏的那尊如出一轍。南北朝並存一百六十年,粗略地說,北朝佛像略顯粗獷,而南朝佛像相對清秀;北朝佛像的底坐大都是長方型,而南朝佛像的底坐大都為圓型。在南朝佛像中,大梁的工藝最為精湛。你這尊佛像,頭和雙臂都曾斷裂過,能修複到幾乎不露痕跡,定是怪手郭子敬的手筆。”

夏中華不得不敬佩丁思成的功底之深。丁思成家中的那尊五十公分高的大梁觀音佛像,一般不輕易示人,夏中華卻有幸見過一麵。但單從一件藏品難以推斷出南北朝佛像的特點,非得有深入、厚實的研究才能達到這一地步。至於丁思成說的那個怪手郭子敬,夏中華久聞其名而素未謀麵。據說此人原為南吳省博物館專事青銅器修複的館員,十五年前辭職自己搞了個青銅器修複店。說他怪,怪在三點:修複的價格奇高;對於他認為沒有價值的物品和不能交往的人,一概拒之門外;他對自己足以亂真的修複技術非常自信,立下規矩,凡被別人看出他修複破綻的,一律退還修複費用。想到這裏,夏中華說:“丁老先生看來您與郭子敬交情不淺,對他的修複技術也深有研究。”

丁思成道:“對他僅是熟悉,也請他修複過幾件東西,談不上有多深的交情。憑心而論,他的手藝的確不錯,當今修複界沒有幾個人能與他相比。你對他感興趣,大概是因為這批大梁佛像的緣故吧。”

夏中華心中諤然:明明我隻帶了一尊佛像,他卻說“一批”,難道他知道我手中有一批大梁佛像,便試探道:“丁老先生,您剛才說‘一批’大梁佛像,不知這是何意?”

丁思成啜了口茶,捋著胡須,遲疑片刻後說道:“我隻聽說前兩年城中在建造誠和廣場時從地下挖出一批大梁佛像,都是殘缺不全,在場的建築工頭統統將其收入囊中,後來一直無聲無息,不知處向。老朽本來擔心的隻是這個建築工頭可能缺少文化,將這些寶物糟蹋殆盡,現在看到你今天帶來的這隻修複完好的佛像,我就另有擔心了。”

“什麼擔心?”

“這一點老朽就不必說了,以後你自然會明白的。我今天向你透出道 聽途說的消息,已屬破例,或許是這尊彌足珍貴的佛像和你謙遜好學的精神打動了我吧。今後這事如起什麼風波,請你最好不要牽扯到老朽這裏,老朽餘身屈指可數,隻想過清靜無擾的日子了。”

夏中華見丁思成心存疑慮,深知他一向小心謹慎,也就不能再追問下去了。於是,話鋒一轉,請教道:“丁老先生,為何我們所能見到的南朝佛像都被損壞過,其中是否有什麼曆史謎團?”

丁思成輕咳一聲,作了回答:“中國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之難你大概知道,那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五代周世宗四位皇帝排斥打擊佛教,大肆焚燒、毀損寺廟佛像。可很少有人知道,梁武帝養虎為患,一再放任叛將侯景,以至造成‘侯景之亂’,不僅葬送了他所創立的大好江山,還使佛教遭受了一次滅頂之災。因為大梁定都於建康,也即今天的金寧市,故這裏的寺廟和佛像毀滅殆盡。了解這一曆史背景,就不難理解南朝佛像的稀少和殘缺了。”

夏中華聽到這裏,站起來向丁思成鞠了一躬:“丁老先生,本來我對此事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經您剛才指點,我才茅塞頓開,多謝,多謝。”

“嘿嘿,小夏先生,不必如此謙遜客氣,我也隻是從祖輩留下的資料找到了線索,剛才隻是信口一說,不足為證。按理,侯景如此規模的滅佛事件,在正史上應該有所記載,可這方麵的資料鳳毛麟角,個中原委,尚待深入研究。”

就在這時,丁思成的秘書小李進來向丁思成報告:“黃輝先生到了,是否請他到這裏來?”

丁思成詢問夏中華:“你與黃輝熟悉嗎?”

夏中華聽到黃輝到了這裏,先是大為驚詫,因為黃輝以前從來不與收藏家打交道,他為何會拜訪丁思成?後來轉而一想,是不是有同名同姓的另一個黃輝?不管怎樣,總得先見上一麵才知其因。於是回答道:“我在南京大學讀書時的曆史老師也叫黃輝,不知您是不是指的是他?”

丁思成道:“正是。我打算以家中藏品為載體,出一套關於中國曆史文化叢書,暫定名為‘華夏物語’,聘請黃先生當顧問,他可是位大學者啊。既然你是他的學生,那就不妨在一起聊聊,也可讓你們敘敘師生情誼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