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日本侵略中國的第一步是朝鮮。10年來,它千方百計控製朝鮮經濟命脈,壟斷朝鮮對外貿易。到1891年,在朝鮮的184家外國商行中,日本占169家。進入朝鮮各港口的39萬噸外國貨物中,日本占32萬噸;在700萬元的對外貿易中,日本占480萬元……此外,日本對朝民的剝削更是殘酷無情,無孔不入。他們常常在朝鮮遇到天災人禍時放高利貸,發放種子,待到豐收時再低價收購農產品。1889年朝鮮北道發生災荒、朝民連青苗都全部抵押給日本商人。這種敲骨吸髓式的盤剝,已達無以複加的程度。由於日本商品的大量湧入,使朝鮮的民族工業,小手工業紛紛破產倒閉,大大加重了朝鮮人民的貧困與民族矛盾。

哪裏有壓迫哪裏有反抗。1894年春天,終於爆發東學黨領導下的農民起義,提出“除暴救民,逐滅洋倭”的口號,矛頭直指地主官僚、封建統治和日本侵略者。革命形勢迅猛發展,很快席卷全國。朝鮮政府鎮壓不利,請求清政府出兵鎮壓。

日本侵略者趁勢作亂,決心發動一場侵略戰爭。4月上旬,日本政府派出大批間諜赴朝鮮活動,一方麵挑撥東學黨內部的關係,製造矛盾衝突,瓦解東學黨;一方麵慫恿清政府出兵“戡亂”,為自己出兵朝鮮製造借口,並保證日本政府“必無他意”。日本駐朝公使杉村睿,拉攏清政府駐朝通商大臣袁世凱,假他之口說服清政府出兵鎮壓東學黨。在袁世凱勸說下,李鴻章深信不疑,果然派出直隸提督葉誌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兵入朝,上了日本人圈套。日政府以保護日僑為名,出兵漢城,之後又派兵在仁川登陸,相繼占領戰略要地,出兵人數大大超過清軍。清軍一觸即潰,不敵日軍,紛紛棄城落荒而逃,一舉退過鴨綠江。

李鴻章得知消息方知上當,大為驚慌,要求中日雙方共同退兵,到口的肥肉豈能放棄?遭到日方斷然拒絕。麵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清政府內部分成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因慈禧手握軍政大權,置國人與主戰派於不顧,有恃無恐地推行妥協賣國政策,軍事上消極等待,政治上乞求於英、俄等國調停。

然而,帝國主義的所謂調停是受本國利益驅動的。當英、俄兩國確信其在華利益不會受到傷害時,便轉而暗中支持日本,使日本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7月25日,到底發動這場不宣而戰的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從海上開始的。這日,北洋艦隊的“濟遠”、“廣乙”、“高升”、“操江”號運兵船行至牙山口外豐島海麵,遭到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號的攻擊。因“廣乙”號船小,戰鬥力弱,開戰不久便身負重傷,退出戰鬥,不久觸礁焚毀。濟遠號是鐵甲艦,噸位大,火力強,但艦長方伯謙貪生怕死,竟掛起白旗臨陣脫逃,致使操江號被日艦俘虜。高升號奮起而戰,被日艦擊沉,船上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就在日艦海上逞威之同時,日本陸軍的侵華戰爭也開始了……丁汝昌痛心疾首地說:“常言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日本人已挑起侵華戰爭,我大清軍人保衛疆土責無旁貸,敵人隨時可能把戰火燒到威海。從即日起,我們要組成鞏固的陸海聯防,確保威海不受染指。我命令從即日起全體海陸官兵,一律取消休假,各兵營,各部門堅守崗位,嚴陣以待,處於高度臨戰狀態。為安全起見,軍官家屬迅速撤離威海,到內地暫避一時。下麵我宣讀皇上口諭和兵部命令……”

之後,戴宗騫、張文宣分別談了兩島的軍事布暑,馬格祿比較了中日兩國軍事實力,劉步蟾講了北洋水師的戰鬥計劃。最後,組成海陸軍戰時總指揮部,丁汝昌任總指揮,戴宗騫、張文宣分任副總指揮,馬格祿為總參謀長。

段祺瑞回家後,偕妻兒一同來到叔父家。3年前,他把妻子接到威海,先住在叔父家,後在威海鎮租了一處民宅,請了傭人安家落戶。不久,妻子又生一女,現已3歲。段祺瑞早出晚歸,兒女繞膝,盡享天倫之樂。現在家安頓了,生活穩定了,可惡的小日本紛擾了他的安定生活,破壞了千萬人的家庭幸福,真是視可忍,孰不可忍,段祺瑞不是懦夫,在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絕不給祖宗丟臉……雖然叔父沒有資格參加軍事會議,但早已知道局勢緊張,段祺瑞一來,便猜出他們的來意。段祺瑞說:“威海地處戰略要衝,肯定成為倭寇進攻重點,大戰不可避免。總部緊急命令疏散家屬,我看嬸娘和光瑛帶孩子回老家暫避,叔父您意下如何?”段從德說:“好,明天我雇兩輛大車,由老鞏頭護送,女人和孩子都走,值錢東西也帶走,帶不走的歸置在一起鎖起來。我們大難不死,再派人接你們。唉,國家綱常不振,積貧積弱,方有今日,國之不幸啊!”說著,鼻子一酸險些掉下淚來。

想到就要離開,吉凶難料,生死未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團聚,兩個女人哭起來。段祺瑞性格冷峻,從不在女人麵前流淚,很少在外人麵前流露感情,他說:“哭有何用,快回去收拾東西吧,我去跟薛大叔打聲招呼,一會兒回來。”說罷,大步流星地走了。

戰爭局勢日趨緊張,前方惡訊一夕數驚。平壤清軍失守,葉誌超狼狽潰敗,清軍狂奔500裏,退過鴨綠江,退到九連城,戰火燒到家門口……軍港上下一片惶恐,威海艦隻來來往往,時走時停,活動極其頻繁。招商局客輪早已停航,過往船隻也已絕跡,打魚的小舟大大減少,偶有負傷戰艦回港檢修……空氣緊張得劃根火柴就能點著……9月上旬,丁汝昌奉命北上護航。這天清晨,全鎮軍民幾乎傾巢出動,不約而同地來到岸邊,遠遠地環立在海岸線上,有的打著自製的彩旗,有的高舉手臂,有的搖著帽子、手帕,眼含熱淚,帶著殷殷期望和祝福送戰艦出航。送行人群中有戴宗騫、張文宣及地方官員,他們深情地把一碗碗壯行酒獻給丁軍門和將領們。各炮台禮炮齊鳴,戰艦汽笛聯響,其場麵之壯懷激烈令人動容,軍民們同仇敵愾的滾燙熱情令人震撼……自從北洋艦隊開走後,威海軍民天天期盼,人人祈禱,扳著指頭過日子,眼巴巴盼著艦隊勝利返航。然而,盼來的是戰敗的噩耗和帶傷掛殘的軍艦。沮喪失望情緒夢魘般主宰著軍民士氣。一夜之間,人們的精神垮了,徹底失望了。於是,小鎮人民呼兒喚女,推車挑擔, 再次抓起一次更大的逃亡風潮。小鎮人去之八九,曾一度商賈雲集的小鎮,變得冷冷清清,死寂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