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3 / 3)

從交談中得知,閆經理是到澳門與外商洽談合資項目的。他們單位已經由過去的一個麵粉機械廠發展到能生產奧地斯電梯導軌、碳素、高檔餐具等多種產品的機械公司。近兩年,他們的產品已加入到國際大市場的行列,銷往歐亞美的15個國家和地區了。他這次來,又與馬來西亞一家公司達成在靜海縣合資建立製鞋有限公司的協議,並計劃翌日起程,赴香港洽談另一個合資項目。因閆經理時間緊,我們僅談了十幾分鍾,分手後,他就匆匆朝著色彩斑斕的深處走去。

霓虹燈在閃爍,珠海的夜色是迷人的。忙碌了一天的大小老板們,依然毫無倦意地接待著四麵八方的來客。而內地人卻在被接待的同時,參與和學習著流通。可喜的是,這條繁榮之衢正在向內地滲透著、延伸著。

(1994年1月23日《農工商時報》)

海南春早

——特區印象之三

海南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起步雖晚,卻不甘示弱,她正以自己特有的自然條件與資源等優勢,迎接著五湖四海的友人。

考察組是應邀去海南參加“首屆國際椰子節”的。和風箏、牡丹、月季等節一樣,椰子搭台是經濟唱戲的前奏。

到了海南,就象到了另一個世界。蔥鬱的椰樹隨微風輕輕搖曳,北方人一時叫不出名稱的奇花異卉爭鮮鬥豔,濃鬱的南國風光,令人目不暇接。

“讓世界了解海南,讓海南走向世界”等紅色標語,點綴在萬綠叢中。椰子節期間,從省府海口到南端三亞,從五指山到萬泉河,整個海南都沉浸在節日氣氛之中。

賣椰子的老太太

文昌縣是盛產椰子的地方。采訪車在文昌境內停下時,正值中午。這裏氣溫較高,雖然才是清明時節,可穿T恤衫依然汗流浹背。路旁,賣椰子的小攤比比皆是。青的、黃的,一堆堆,一串串。賣椰人向來往的人們熱情介紹:中國的椰子數海南最好,海南的椰子數文昌最好。一位老太太見我們朝她走去,主動站起來:“吃吧,老板,一塊錢一個。”

“怎麼吃?”我們問。

“老板請坐,我給你們砍,咱服務到底嘍!”老太太說罷,拿起砍刀,又把一個椰子按在地上,一刀一刀地使勁砍起來。砍掉椰子粗皮,露出一絲白晰的椰肉,讓我們吸椰汁。大自然賦予的食品,就是同人類加工過的不同,乳色椰汁,清香爽口,甜味適中,好極了。喝完椰汁。老太太又忙著剝椰肉,看她吃力的樣子,我們不忍心地說“自己來。”老太太還是不放手:“我來吧,你們不會,俺海南好客,你們常到海南走走俺就歡迎,交流嘛!”直到我們登上“中巴”時,她還用期待的目光凝視著……

自我推銷

特區人的謀職觀念與內地人不同,他們對被解聘似乎感到無所謂,就連外地打工妹,打工仔也是如此。你可以不聘我,我也可以不給你幹,這叫互炒魷魚。

在海口等地的廣告欄裏,時常看到求職或供職廣告。求職人將身體素質、文化程度、有何特長、欲求職業公諸於眾;供職單位也將招聘條件、工資待遇、有何要求作出詳細說明。經雙方同意,即可簽約,聘用一段時間,如有一方不趁心,或辭職、或解聘。一天,我們到一家賓館找人,在總服務台接待我們的是一位身材修長的小姐。聽她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斷定她不是海南人,原來,她是哈爾濱人,二十歲。她說,十八歲來海南時,是在另一家賓館,她認為老板給她的工資與她應得的報酬有距離,所以主動辭職,炒了老板的魷魚。

海南潮

海南本來就是多民族地區,隨著開發建設大特區高潮的到來,國內外各界人士紛紛向這裏潮湧。

我們看到,一些港、澳、台獨資企業已投入營業;由日本等國興建的國際機場在十一屆亞運會南路火炬點火台附近破土動工;歐、亞、美洲一些國家的合資企業拔地而起。我們聽到,馬頭琴、熱瓦甫聲在天涯彙集;長鼓、竹竿、板鞋等舞步在海角交織。五十六個民族,都能在此找到各自的夥伴。

離開海南時,這裏已稻花飄香了。這種地域間的時差不能改變,無法追趕。特區在高速前進,這是靠人的奮鬥實現的。我相信,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各族人民通過加大改革力度和開放步伐,我們整個國家,定會以與特區同樣的速度,走向新的世紀。

(1994年3月27日《農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