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3)

第5章

秋醉子牙河

秋景令人陶醉,因為她是豐實的。

當爽朗的秋風把一片金、一片赤、一片希冀悄悄地賦予大地的時候,大地笑了,笑得那麼開心;大地醉了,醉得歡快暢然。帶著秋贈的愜意,秋送的愉悅,我漫步在子牙河畔,享受著秋的美景,秋的奉獻時,甜滋滋的心緒如同蕩漾在陶潛筆下的“桃花園”。

幹涸的子牙河,由於夏秋以來的多次降雨,又恢複了往日的風采。柔水泛波,岸榆輕曳,遊魚戲耍,童翁小釣,不僅描繪了如詩如畫的景色,而且為來年的豐收創造了條件。以地處子牙河畔而得名的子牙鎮,五萬多畝田野披上了五彩霓衫。早熟的作物陸續成熟,玉米笑苞吐金,棉花絮似白雲,穀黍迎風興浪,高粱如同飽蘸赤色朱筆,昂首挺立,欲點天文。農民們滿懷喜悅之情,開始了緊張的秋收。夏播作物,碧綠無垠,充滿生機。負責農業工作的副鎮長閆維金介紹說:從氣候條件看,今年並不是風調雨順之年。春夏之際,這裏出現了一百多年來未遇的特大幹旱,幹旱又造成蟲害的發生,夏秋以來,又連降暴雨,在這種自然環境下,能夠獲得糧食總產預計超過去年的好收成,是同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他告訴我,子牙鎮黨委、政府一直把農業作為發展全鎮經濟的重要地位,在大力興工的同時,不忘強農。每年冬春之際,鎮領導和村幹部同農民一道,修塘挖渠,改地整田,先後動土近120萬立方,使全鎮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具備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鎮領導從優化農業布局出發,根據當地實際,采取了糧食與經濟作物一齊上的辦法,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全鎮土地形成了果、糧、棉、菜、經的綜合發展區域格局。26個鎮村級服務組織,在搞好生產資料供應的基礎上,及時向農民傳授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新成果,引調適合當地豐產的新品種,為多災之年奪豐收打下基礎。今年的自然條件,若是在過去,說顆粒不收一點也不過分。眼下豐收了,農民打心眼兒裏高興,他們一邊忙收割,一邊備秋種。鎮裏兩萬多畝冬小麥按照區域化、優種化、機械化、畦田化的標準已落實到地塊。安排了35萬公斤優種,近七百噸化肥和兩萬多方農家肥,並修好了農機、做好適時播種的準備。人高興,勁就足,這是常理。

子牙鎮是靜海縣農業“三帶”格局中的林果帶之一。近年來,他們已發展各種果樹六千多畝,其中,成果的地塊達到四千畝,集中在大邀鋪、小邀鋪、常家村、大黃莊、西高莊等村子。在通往產果樹村的鄉間公路上,一輛輛滿載水果的卡車、“三馬兒”、畜力車,把這裏鮮馨的果實運出果園,送到城市,送到市場。我來到小邀鋪村的果園時,已近日落時分。晚霞似仙女彩衣,輕罩著壓彎枝頭的果樹,綠葉在陽光下婆娑起舞,“黃元帥”、“紅香蕉”、“青國光”挑目比美,平梨、鴨梨、雪花梨暗自爭冠。果園的甬路也被樹枝占滿,我撥開枝葉,向果園深處走著,稍不小心,那如同少女含笑的“紅香蕉”,便會毫無羞意地送來一個火辣辣的“吻”,讓人疼絲絲、麻乎乎,卻又難舍難離。

果農們或彎腰於樹下,或站於高凳,說說笑笑,采擷著他們的汗水、他們的希望。園中蕩漾著孩子們的笑聲,霞光映紅姑娘們的臉龐。我情不自禁地舉起相機,拍攝著這田園詩。逆光中,一串串七彩光環躍然景框,伴隨著果農的剪影,闖進快門、留駐底片。果園裏,一爿爿各具特色看果子的圓棚、角棚、方棚點綴其中。棚下麵,人們三五成群,饒有興趣地聚在一起小憩一番,暢談今年的喜悅,探討對明年的向往。雖然村中已升起嫋嫋炊煙,他們依然沉浸在歡樂中難以散去,他們陶醉了。

是啊,秋的景色,醉了子牙河。而秋的果實,醉了子牙人。

(1994年10月6日《天津日報(農村版)》)

走進團泊窪

我們的汽車在碧波相間的公路上疾駛,水鳥在空中翱翔,微風吹拂著泛著鵝黃的槐柳,讓人好不愜意。轉眼間,一排排錯落有致的磚瓦房和一棟棟樓房展現在我們麵前。嶄新的紅色出租車停靠在樓房旁,人們身穿五顏六色的服裝在商品豐盈的農貿市場上選購著各自需要的物品,好一派安樂繁榮的景象。麵對這場麵,我不禁愕然,這還是昔日那個令人生畏的團泊窪嗎?

七十年代中期,著名詩人郭小川曾在這裏寫下了《團泊窪的秋天》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那時的團泊窪,隻不過是密集的蘆葦、偷放的野花。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僅僅是“一隊隊紅領巾”般的紅高粱。團泊窪如此巨變的原動力在哪裏?在靜海縣團泊鄉團泊村的辦公樓裏,村黨支部書記程慶居、村委會副主任程誌革告訴我們:團泊窪的變化,靠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製定的改革開放政策。二十年來,我們團泊村辦起了絲綢、電鍍等工廠。我們用工業賺的錢大搞農業綜合開發,使過去兔子不拉屎的鹽堿灘變成了麵積為一萬畝的魚塘。並通過大規模農業綜合開發,建成一萬畝稻田。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們在辦工業的時候,采取了邊發展,邊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辦法,到1997年,全村已建立31個股份合作製企業。當年工農業總產值超過兩億元,水稻畝產四百五十公斤以上,魚塘畝產各種魚四百五十公斤。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人達到四千八百元,人均積累五千二百元,成為天津市首批明星小康村。年輕的程誌革高興地說:“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咱團泊村的新變化和農民的幸福生活。如今,我們團泊人吃的是細米白麵,穿的是和城裏人一樣的衣服,住的是磚瓦房或樓房。那喝苦水、吃菜糠的生活和住土房、走泥路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你們可以走走、看看,領略一下咱這希望田野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