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第6章

麒麟山風景區座落於雞東縣興農鎮,是新開發的一個旅遊景區。這裏奇峰秀水,古木參天,麒麟山是其主要景觀,麒麟湖依山而成,湖水逶迤潺潺,波光粼粼;麒麟閣矗立湖中,雕廊由岸道至此,曲曲環繞,欄欄別致;十多棟日式別墅,隱於密林之間;山莊的服務中心以白壁紅頂立於湖畔,由當地攝影家拍攝的反映該景區四季風貌的影展牌,安放在中心廣場前,足以讓人飽覽麒麟山不同時節、不同角度的景色。上午十時左右,陸續有遊人而來,人們或湖中泛舟衝浪,或到跑馬場揚鞭躍馬,或到百鳥園賞鳥,或到魚池邊小釣。而此刻的我,已用“尼康”“哢喳”“哢喳”地拍完了兩個膠卷。

獨來獨往,雖有寂寞之感,但卻不受約束,我信馬由韁地來到百鳥園旁的一排寫著《中國古代刑具展》的平房前,準備休息片刻。偌大的停車場上空無一車、一人,此刻一位老太太從屋裏走出來,她很熱情地邀請我到展室裏歇一會兒。當我問及老人為什麼要在這根本沒幾個人的深山老林中辦這麼個展覽時,屋裏走出老太太的老伴兒。他說:“不論人多、人少,城市、鄉村,都要學法、懂法、守法,我這展覽在太原展過,在秦皇島展過,還在北京的世界公園展過呢!”我們在談話中得知,他叫楊玉奎,是雞西市房產局的退休幹部,他的展覽曾轟動了收藏界,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及其它媒體先後進行過報道。一位收藏界的權威人士還稱楊玉奎:“是中國唯一擁有不受人們喜的文物——古刑具的收藏家。”老楊說:他目前正整理收集有關古代法製的資料,準備出版《中國刑罰大觀》和《中國古代刑具大觀》兩本書,並計劃擇地建立一個永久性的“中國古代刑具博物館”。填補中國古代法製文化的空白,讓現代人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法製文化的發展內涵,讓人們在對比中體會到現代民主法製的文明進步。激勵人們遵紀守法,熱愛祖國,人人爭做守法、文明、正直的人。

當老楊得知我是天津人,而且看到我手中的相機還有點檔次時,他告訴我,他的書將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並不好意思地要求我給他拍幾幅照片。見老楊一片真誠,我果斷地滿足了他的要求。展覽廳全景的,老楊介紹刑罰的,老楊擺弄“木驢”的,展館外景以及老楊與夫人的合影,我一一盡拍。拍後,我們相互留下了地址及聯係方式。當我準備告別時,老楊和夫人把他們從山上采的榛子、蘑菇(雖然不多,但是全部)包好要送給我帶回天津,老太太還把他們僅有的兩把孔雀毛的羽扇送給我。老兩口待人的真誠舉動令我十分感動。我說,我還要上山拍片,這禮物我既不能要,也無法帶,尤其是這麼好的扇子,在路上一折也就糟蹋壞了。見我如此說,老太太又跑到臥室,找了幾張報紙和膠帶紙,細心地紮起來。見我還在推辭,老人不高興地說,你若不要,就是看不起俺東北人、山裏人,俺東北人不會來虛的,就是實誠,你若信得過,把你孩子的名字告訴我,有難處可以到房產局找我,我也可以到雞西大學去看她。幾句話,說得我心裏熱乎乎的。

當我告別老楊夫婦,艱難地攀上麒麟山頂時,隻見那排紅頂的白房子下隱隱約約地站著一個人,我用長焦鏡頭把他拉近,原來是老楊正在用望遠鏡關心地望著我呢。這使我對老楊夫婦感激之情倍增。

我覺得此次雞西之行收獲頗豐。獨闖麒麟山,讓我看到了祖國東北邊疆的美好景色;獨闖麒麟山,讓我改變了對東北人的印象,讓我感到了這裏人民的純樸、善良和真誠。

(2003年7月25日《雞西晚報》)

放舟小三峽

李白的一首《早發白帝城》,不知使多少人對長江三峽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有著美好向往,繼而對三峽壯麗秀美的景色產生奇迷的遐想。應該說,三峽對大多數人是並不陌生的。隨著開發建設三峽這一跨世紀工程的實施,三峽已近乎老幼皆知。然而,提到小三峽,人們恐怕就知之甚少了。

當我初臨巫峽口處的大寧河,並放舟小三峽時,即刻被她那幽、奇、秀、美集於一體的百裏畫廊所吸引。大寧河發源於陝西省平利縣的中南山,流經重慶市巫溪和巫山兩縣,在巫峽的西口注入長江,全長三百多公裏,是長江三峽的第一大支流。彙臨長江之際,地處大寧河下遊50公裏的龍門、巴霧、滴翠三段峽穀,便構成了大寧河小三峽。

是日清晨,一連昏睡了幾天的旭日,終於撥開了迷霧,露出桔黃,顯現本色,給人愜意。人們走下停靠在長江邊的客輪,登上等候在岸邊的“大巴”,向小三峽奔去。小三峽的第一峽是“龍門峽”。峽口淩空,拱橋飛架,宛如彩虹,連接了川鄂公路,使“天塹變通途”。大橋下麵,一條條小型遊船井然有序,整齊地排列著。遊人在保安、安全、導遊、舵手等人員的協調下依次上船。輕舟啟動,穿過拱橋,朝著北方,溯水而上。清澈碧流,迎麵而來;如銀雪浪,向背而去。

初入龍門峽,小三峽那“無處不蒼翠,有水盡飛泉”的巨幅畫卷,便開始了她的起筆之作。在這段寬穀少而峽穀稠的山溪性河穀裏,大峽連小峽,出峽複入峽。既有長江三峽之險峻,又別具誘人特色。導遊用她那熟練而帶著川味的普通話向遊人介紹:小三峽是以幽、奇、秀、美來展示自身風采的。

的確,說小三峽幽,可稱得是幽深莫測。她時而懸崖險阻疑無路,時而峰回水轉豁然開,時而山重水複,時而雲天一線。正當遊人麵對絕壁一片茫然時,舵手劈波斬浪,繞過險穀,駛入流緩而開闊的寬穀,真是幽的神秘,幽的超然。水平浪靜,卵石光滑;灘岩岸邊,梯田疊起,禾苗茁壯,鋤禾之人,拭汗揮手,歡迎遊人。寧靜之中,導遊小姐川味濃鬱的《鳳凰歌》悠揚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