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呀鳳凰依呀頭,
依呀尾巴生在姐後頭。
姐往哪裏走啊,拉住姐的手,
姐往哪裏行啊,扯住姐的裙,
哎呀情哥你快鬆手,
姐往娘家走一走……
輕舟載著歌聲複入深壑。站在船頭,舉目眺望,翠峰之中,偶爾山鷹翱翔,盤遊藍天;猿聲陣陣,回蕩入耳,如同“兩岸猿聲啼不住,此景也在小三峽”。
小三峽奇,她奇在絕壁雄峰那粗獷的陽剛之美,奇在莽誇橫空氣壯不凡,奇在巧奪天工般的雕塑和自然美的造型,更奇在眾多至今尚待研究的“千古之謎”。三段峽穀中,一處處天雕的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僅叫出名稱的景觀就有20多處。龍門峽東岸頂峰的石柱高高聳立,柱側一奇形怪石,如一開傘,傳說是神女為百姓治病而種的靈芝,故曰“靈芝峰”;西岸的古棧道遺跡,盤山環繞,朦朧可辨;熊貓洞內“國寶”靜臥,烏龜灘同“甲魚”生蛋。巴霧峽內,懸崖上,一石倒掛,形同頑猴,手入河中,欲摘“玉盤”。人稱“石猴撈月”;蓮台峰上,一“少女”參禪靜坐,是為“觀音坐蓮台”;蓮台對岸的絕壁岩穴裏,放著被稱為千古之謎的“懸棺”,刀劈斧砍的陡峽絕壁中,凝聚著炎黃先祖先哲的智慧。滴翠峽裏,“天泉飛處獨一家”的羅家古寨,附岩危立,獨樹一幟;綿羊崖形象逼真,生動可愛。如此景象,令人叫絕。
小三峽美,美在山水與人情的交融。百餘裏的逆水行舟,實在艱難。激流處,遊人隻好下船步行,留下艄公和舵手在水中蹣跚。這時,遊人便可沿河灘飽覽一下大寧河岸上的風光。如今,當地群眾一改昔日麵朝青山背朝天的生活方式,生意經念得也很精明。旅遊業的興起,喚起山裏人的商品意識,峽區的人們帶著柑子、香桃、天麻、茶葉等土特產品,自做的涼粉、辣麵等地方小吃及躉來的“娃哈哈”、“康師傅”,在岸邊支起七彩旱傘,做起方便遊人,富裕自己的生意。就連孩子們,也自有生財之道,他們課餘時間采些大寧河的五色石,分裝在小袋裏,物美價廉,供人帶走。當地人熱情地與客人交談,耐心解釋著客人的詢問,描述著家鄉的美景與變化。當客人把鏡頭對準老人們時,他們卻又純樸中帶著羞意地舉手遮住臉。年輕人則不然,你自管照,他似乎心甘情願讓你把這裏的一切介紹出去,以便吸引更多的遊人。
溯水行船與順水放舟截然不同。百餘裏的小三峽,去時要用四個多小時,而返時僅用四五十分鍾。當然,在急流中順水而下,其危險程度更大。安全之術,要靠著前艄後舵,默契配合。艄公將一根長長的木槳置於船頭,遇到險情及時校正方向,為避免與來往的船隻相撞,每個艄公都持有紅白二旗,紅旗為警示,白旗為通過。大家各行其道,秋毫不犯。麵對險阻,船工們已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對著礁石去,大吉又大利;躲著礁石走,大禍要臨頭。”於是,飛舟衝向礁石險灘,遊人們在膽戰心驚時,艄公悄悄搬動艄槳,便安全地“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放舟小三峽,人們如同飛翔的雄鷹,觀看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分享神奇迷離的峽區風光,怎不令人心曠神怡!
千姿百態,雄奇壯觀的小三峽啊,長期以來,你“深在閨中人未識”,小三峽區的人們啊,守著金碗而“汗滴禾下土。”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喚醒峽區的人民,是日益強大的祖國建設大三峽工程的實施,是旅遊業的發展,使小三峽揭開神秘的麵紗,露出靚麗的芳容。在不久的將來,長江三峽北段的中堡島上“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時刻,定會“當驚世界殊”。那時,世界級的大壩、電站、船閘等現代化建築群體巍然屹立,與古老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藉此勝境,二十一世紀小三峽的幽奇秀美,一定會變得絢麗多姿,更加誘人。
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1997年6月26日《中國特產報》)
感受太陽雨
太陽雨,很有詩意,很浪漫。置身其中,很是愜意,尤其是在南方。
其實,我們大多親淋過太陽雨。隻是人們很少感受其意境。對於我來說,真正把一種常見的雨境認知為“太陽雨”,是源於我一位老師的短篇小說《太陽雨》。他在小說結尾寫道,“奇的是,老天竟以這幢樓為界標——老樓淋在雨中,樓的不遠處,卻袒露在陽光下。遠處,是一片拔地而起的樓架,那一層一層新砌起的紅磚,正托起一個溫漉漉的太陽。哦,太陽雨。”這樣結尾,雖然和其作品的主題有著必然聯係,但我卻對他賦予這一雨境的命名頗為讚賞。生活中,我們津郊對這種雨境大多叫“車轍雨”。農諺稱“五伏六月車轍雨,左轍不雨右轍雨。”意思是這種雨來得快,去得快,一轍之隔就能見陰晴,一轍之隔,身處左邊就將被暴雨淋透,而在右邊則將被太陽暴曬。這便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我們“隻緣身在此山中”而對常見的美景不以為然吧。
我對太陽雨感受最深的,是在廣西的北海。
北海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南部,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之一,她以其美麗多姿的南國風光坐落於北部灣北岸。我們是在傍晚時分進入北海市的。當這座規模並不很大,但現代化氣息十分濃鬱的城市隱隱約約地靠近我們時,從南寧跟來的導遊員已顯得異常興奮:“各位朋友,前麵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北海。我的家就在北海,到了我的家也就是到了大家的家了。”話語中流露出“回家的感覺真好”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