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國內某些廠商請韓國的影星、模特做廣告,不能不說是因為她們的美吧。此淺紀二。
感受中華文化
文化交流,尤其是韓國電視劇的熱播,在我們國內形成“韓流”。而在韓國,“漢風”也很明顯。韓國的公眾場所,中文標識很多,仁川機場的漢字就隨處可見。“駐車場”、“公眾電話”、“食堂街”等雖然讀音不同,但國人一看便懂。原來,在久遠的曆史上,這裏一直用漢字記錄曆史。十五世紀,朝鮮王朝時期的世宗大王創造了韓文,其中漢字依然是有機組成部分,但發的是韓文語音。今天,在韓國許多有傳統文化的地方,大字標牌依然是漢字。而公眾場所保留漢字標誌,或專門製作簡體漢字標誌,主要是服務於日益增多的中國遊客。
我們乘坐的汽車路過青瓦台總統府時,戒備很嚴,不能停車,但遠遠望去,其建築風格依然“大號是中華”。而在韓國的故宮——景福宮,不論是主殿、配殿,均保持著北京故宮的風姿,僅僅是不如北京故宮宏偉、高大而已。各殿上的牌匾也都是漢字。
我們曾在慶州停留一天,慶州曾是曆史古都,從公元前57年至公元935年的近千年中,一直被作為新羅國的國都。慶州的大陵園、佛國寺、石窟庵等大多是世界文化遺產。佛國寺中大雄殿、極樂殿、毗盧殿、觀音殿的匾額均為雄勁的漢字楷書。既展現了新羅的文化藝術,也是東方文化藝術的體現與象征。盡管其核心部分的規模不是很大,但其建築形式均與我國的一些著名寺院相近。尤其是寺內一尊鍍金佛像,竟然是我國安徽省九華山佛教部門所贈。當我見到佛像下方的刻字時,真是倍感親切。我想,別管是中國佛、還是韓國佛,他們均是通過兩國人民的交往而“走”到一起的。同時,為了給兩國人民帶來幸福安康,也是佛們的共同“心願”。
深秋的佛國寺,楓葉正紅,寺中的甘泉靜謐地流著。遊客、香客們舀一勺“聖水”喝下,祈禱著來日的幸福或心中的願望。這一點,也和我國的信眾是一致的。
韓國人對中國人有著美好的感情。導遊帶我們來到世界杯足球賽的主會場,他說,世界杯期間,每逢中國隊比賽,看台上就會出現陣陣五星紅旗,為中國隊助戰。當時,有人以為是中國球迷,其實那是韓國人。
結束旅遊踏上歸國的飛機時,機倉門口的放報處還有一份寫著漢字“中國報”的報紙,其間的《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北京青年報》等字樣不但是漢字,而且還清一色的是上述報紙的原字體。雖然內文是韓文,我看不懂。但在韓國能感受到如此多的中華文化,這體現了中韓兩國人民的友好,也充分顯示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深厚的底蘊。
在韓國感受中華文化,此淺紀之三。
( 2004年5月11日《靜海文彙》)
難忘濟州島
濟州島之於韓國,便是“東方夏威夷”。對於這一定位,到過濟州島的人大多表示認同。因為,這裏很美麗,很自然,很純潔,很樸實,很令人難忘。
我到濟州島已是深秋時節,踏上這片神奇的旅遊勝地時,第一感覺便是這裏有著一種自然美。那天,剛下飛機已是韓國的晚上八點。我看到這裏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寬敞的路上,汽車“悄悄”地風馳電掣;街上的霓虹燈閃爍著,暗中爭奇鬥豔;商場店鋪裏,人們在精心選購著商品;酒肆中,或當地人,或遊人對坐小酌。沒有汽笛的呼叫,沒有工廠的轟鳴,也沒有人群的喧嘩。雖然現代氣息十分濃鬱,然而,島上卻顯得那麼靜謐,那麼悠然。這,或許就是濟州島自然美的表現之一吧。
我們來到一個小餐館吃晚餐。主人給我們安排的是烤肉。四個人一組圍坐在一個烤爐旁,爐上放著一層很厚的像錫紙一樣的東西,烤得是大片大片的豬肉(在韓國牛羊肉比豬肉價格高很多)。大白菜、辣醬、醋,還有一些叫不出名的蔬菜及佐料,這就是韓國料理了。比起國內某些掛著所謂韓國風味、韓國料理之類大招牌的餐館簡單多了。孰真孰假,很難分清。白酒是從國內帶去的(因為韓國人很少喝白酒),醃漬菜、五香大果仁、蘭花豆,當然也是從家鄉帶去的。我們一邊吃烤肉,一邊同翻譯聊起濟州島。
翻譯介紹說,濟州島距朝鮮半島的南端約90公裏,是一個由玄武岩組成的亞熱帶島嶼,島中央有一座漢拿山,是島上,也是韓國的最高峰,海拔1950米。相傳濟州島是由索羅滿女神從漢江取來的泥土,撒落在南海堆積而成,因此該島又有“神話之島”的美稱。濟州島呈東西長、南北窄的橢圓形,麵積1824平方公裏。因溫差較小,島上花繁葉茂,景色秀麗,遠遠看去,就像是南海中突起的一隻大花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