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麥積山,藝術山
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並稱為我國四大著名石窟的麥積山石窟,不僅藝術特色明顯,而且風景也最為秀麗。
出天水市區向東南駛出約半個小時,便來到秀麗潤澤、山青林碧的麥積山景區。在車中遠遠望去,蒼綠雲藹之中,一峰凸起,它中間粗大,底部略細,頂周環繞斜坡,頗似農家積麥之垛,故稱麥積山。又因其山崖之中保存著自我國後秦以來1500多年間的大量浮雕及石雕佛教藝術珍品,而稱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地處我國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線,又是東南、西北季風交替帶,加之丹霞地貌和花崗岩山嶽地形,因此,這裏群峰競秀,奇木疊翠,野花驕豔,細流成練。既有江南清新秀麗的景致,又富北方雄偉渾厚之氣勢。就自然景色之美,麥積山比其它石窟是更勝一籌的。
來到麥積山景區,舉目眺望,隻見懸崖峭壁之上,窟龕層層疊疊,棧道淩空而架,甚是蔚為壯觀。環視四周,山嶽起伏,林豐竹茂,路邊溪水潺潺,農田莊稼蔥鬱,無法讓人與印象中甘肅的淒涼相聯係。有人說,天水是甘肅的小江南,這話的確有道理。導遊介紹,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後秦,後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曆代長達1500多年的開鑿修建,逐漸趨於完善。形成一座具有洞窟194座,雕塑藝術品7000多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的石窟群。不但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東方雕塑藝術館”,而且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曆史、宗教、文化、藝術和風俗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導遊還神秘地對我們說:“麥積山石窟與其它石窟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一座“平民窟”,大家身臨其境,一定會感受到這一點。”
於是,我們帶著對這一“平民窟”的好奇心,沿棧道拾級而上,去探求、去品味“平民窟”的感受。
最初,大家並沒發現什麼奧秒,走馬觀“花”中隻覺得這裏和其它石窟、寺廟的神像、菩薩大同小異。虔誠的遊客偶爾雙手合十,默默禱告著,一般遊客也隻當觀賞一件件藝術品。經導遊提示,人們仔細觀賞後才發現,這裏的雕塑和造像果然與眾不同。受時間和開放限製,人們無法看到麥積山石窟的全部洞窟和造像,但僅就已經開放的造像,就能發現兩種不同。一是麥積山石窟的神像和菩薩多為泥塑,而少石刻。泥塑又分為高浮雕、圓雕、粘貼雕、壁塑等多種。二是這裏的造像世俗化、人格化十分明顯,且時代特征突出。北魏時期的造像高鼻寬肩,西魏時期的造像清雅秀美,唐代的豐滿圓潤,宋代的秀麗纖巧,風格迥異,性格鮮明。從這些剛柔相濟、神型兼備的塑像中,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佛教在我國流傳、融合的曆史過程,以及各個時代不同的審美情趣,感受到整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漫步一個個已開放的洞窟,那些栩栩如生且又充滿生活情趣和普通人情感的造像,讓人備感親切。我們看到,這裏的造像有的毫不掩飾自己的七情六欲,仿佛同遊客做某種思想、情感和心靈的交流;有的佛像含情脈脈;有的菩薩和弟子竊竊私語說著悄悄話;有的微微扭動身姿,眉宇含情,顧盼留芳。這林林總總,不受宗教規範約束的藝術雕塑至今恍若麵對千百年前一幕幕活生生的社會現實和世俗情景,似乎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人生的話語。在這裏,佛菩薩的造像,其威嚴和莊重的程度少了許多。或許,這就是導遊稱麥積山石窟為“平民窟”的緣故吧!古代藝術家通過世俗化、人格化的大膽表現手法,把人與神、宗教與世俗有機地融為一體,這是我國宗教藝術史上的一種偉大創舉。
我在一邊欣賞著麥積山石窟雕塑藝術的同時,一邊觀看著麥積山那彌足珍貴的壁畫。這裏的壁畫尤為奇特,其中飛天及佛像的麵部、手、腳,胳膊等肌肉裸露的部分,均用優質的細泥以淺浮雕的方法貼壁而成。衣飾部分則全部使用彩繪,這種將繪畫和浮雕天衣無縫渾為一體的藝術表現手法,創造出極強的主體效果,給人一種破壁欲出的感覺。這不僅是我國石窟壁畫藝術所獨有,也堪稱世界壁畫藝術的一絕。
我在棧道邊的一個休息處小憩時,洞外吹來陣陣濤聲,從渺渺,到瑟瑟,似水聲,又風聲,從遠古,又及今。這濤聲中,閃回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這濤聲,令我不忍再休息下去,我站起身,淩空望去,浮雲隨風飄移,像海浪,一波隱去,一浪又起;白雲之下,林木生機昂然,翠竹身披霞光。棧道上,一批遊客離去,又一批遊客上來。遊客之中,不乏黃頭發、藍眼睛的外國人。他們一邊伸出拇指為中華民族創造的藝術奇跡而讚歎,一邊用錄相機拍個不停。把這裏的藝術瑰寶錄下來,帶回去,傳給更多的人。這讓我深感,藝術是沒有國界的,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更感到,麥積山石窟藝術是曆史的,更是未來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