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的確是一座藝術之山。
( 2006年9月12日《天津日報》第24版)
天路探奇
2006年7月1日,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乃至世界鐵路建設史值得銘記和慶賀的日子。這一天,世界海拔最高、線路裏程最長的青藏鐵路全錢通車運營;這一天,11點05分,從青海格爾木站出發的“青1”次旅客列車經過13小時26分行駛,安全抵達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這一天,11時12分,從拉薩開往蘭州的“藏2”次旅客列車載著700多名乘客駛出站台,經13小時01分的運行,安全抵達青海的格爾木車站;這一天,中國人民終於實現了讓“世界屋脊”通火車的夢想;這一天,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打破了西方預言家西藏永遠通不了火車的預言;這一天,是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誕辰。
歌手韓紅最近有一首叫做《天路》的歌,歌中唱到:“……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既然是神奇的天路,那麼,到天路上感受神奇,看看人間天堂的美景,自然是人們向往已久的事。
7月4日,我從青海西寧登上了由蘭州開往拉薩的K917次列車,這是第二列從該方向進藏的列車,因為首發列車的乘客,尤其是“青1”次和“藏2”次列車的乘客基本是勞模代表、鐵路建設者代表和各界群眾代表,即使是從北京西站出發的T27次列車,也多是各界代表及媒體記者,能乘二度進藏列車已屬幸運了。
在西寧車站的站台上,端莊秀麗的乘務員站在車門口,邊驗票邊協助老年乘客上車。她們的服裝都是新設計的,由中國紅和喇嘛紅組成,這兩組顏色代表了祖國的昌盛和青、藏兩地人民對幸福美好未來的憧憬。
登上列車,人們立刻被車裏的環境所吸引,可以肯定,每位乘客坐這樣的列車都是第一次、都會感到新奇。地上鋪著民族氣息濃鬱的藏藍底色與白花等圖案相間的地毯,每節車廂的銜接處均為密封。洗漱室清潔、美觀,可同時供3人洗漱。供氧設施不停地變換著數據,車廂內有兩套供氧係統,一套是“彌散式”供氧,設在每節車廂的車窗上方,通過混合空調係統中的空氣供氧;另一套設在每個臥鋪和座位旁,若旅客感覺缺氧,可用乘務員發給的吸氧管,插入氧氣座直接吸氧。與普通列車更為不同的是廁所。由於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相對比較脆弱,因此,列車上設有真空集便裝置和專門的汙水、汙物箱,所有汙水、汙物均集中收集,統一排放。真空集便裝置既清潔、節水,做到青藏線上汙水、汙物零排放,又實現了不汙染環境,這是高原列車保護環境的一大優勢。而專門為殘疾人設立的廁所,舒適、安全、寬敞,更是體現了新列車的人性化設計。
20時30分,K917開出西寧站,向西南方急駛。車廂兩頭的電子屏上以漢、藏、英三種文字滾動顯示著車外溫度、列車時速、海拔高度、前方到站時間等內容的相關信息。時隔不久,天漸漸地黑了下來,我們懷著探視天路神奇的渴望進入夢鄉。
其實,格爾木才是青藏鐵路真正意義上的起點。格爾木海拔2828米,距拉薩1142公裏,其間,海拔最高的地段達5072米。自2001年6月29日開工以來,鐵路建設者依靠科技和團結拚搏,克服了高原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難題,苦戰5年,修通了這條“天路”。
我們達到格爾木車站時,已是翌日7點30分了。此刻,天氣狀況比較差,沒有出現我們期盼的那種紅紅的太陽,藍藍的天,青青的草原,白白的雲。而是約四五級的風夾著密密的雨,淅淅瀝瀝地下起來。車站的後門正中和兩邊分別懸掛著“熱烈慶祝青藏鐵路通車”、“感謝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感謝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的標語。通車儀式臨時搭建的通道和紅色地毯已經開始拆卸。盡管人們知道車外很冷,但車剛停下,大家還是爭先恐後地跑到站台,冒雨在格爾木站留影,拍攝下這難忘的時刻。
當地人說,青藏高原的天如同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當然,這樣的天氣對於乘客並無大礙,相反,我們倒是多了一份感受高原不同環境中各類風光的愜意。
列車奔向西南,窗外時而下雨,時而飄雪,時而陽光明媚,時而彩虹騰空,盡顯著“十裏不同天”的景象。我們懷著高原探奇的心情,注視著窗外。根據不同地質,青藏公路與青藏鐵路這兩條“天路”,時而“並肩”,時而隔離,雖說有時短暫“分別”,卻總是相隨相伴。兩條路靠近時,公路上公共汽車中的乘客紛紛向火車招手,帶著一份驚奇,示著一份友好。有些貨運汽車幹脆停下來,藏族司機揚起潔白的哈達向火車致意。而我們,苦於是密封車,無法直接表達心情,隻好把對藏族同胞的祝福埋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