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3 / 3)

讓我們稱奇的是,沿路時常出現一段由石塊壘成的像棋盤一樣的方格子,格間有的已長滿了絨絨綠草,有的則參差不齊,萌芽待發。據介紹,這都是為保護高原生態環境而采取的措施。中午時分,列車到達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這是人們向往已久的地方,野驢、犛牛、藏羚羊這些稀有精靈一直在大家的腦海裏跳動著,人們都希望著它們立即出現在自己眼前。然而,這種場麵並沒有隨著可可西裏的到來而立刻出現,我們隔窗凝視著、尋覓著。這裏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它雖然沒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但其廣袤,其粗獷、卻又顯示著其神奇。這時,窗外正是晴天,白雲藍天下,綠草茵茵,草隨風動,如同碧毯,鋪滿大地。草間不時出現小片水塘,像一麵麵在陽光照射下泛著白光的鏡子。突然,有人高聲喊起來,“藏羚羊!藏羚羊!”果然,在列車的不遠處出現了藏羚羊,一群,又一群。它們沒有因列車的到來而驚慌,而是毫無恐懼,有的在安祥地吃草,有的三三兩兩像見到客人一樣瞅著飛跑的列車。這說明,雖然列車剛剛運營,但五年來,我們的鐵路建設者們對保護自然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做了許多工作。在鐵路旁的“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道梁保護區”、“可可西裏藏羚羊救護中心”等保護組織的駐地,相繼映入我們的眼簾。紅紅的屋頂,迎風召展的五星紅旗,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奪目、格外親切。人們用錄像機、照相機盡情地拍攝著這平生難得一見的真實畫麵。

列車繼續前行,隻見鐵路兩旁樹立著一根根十分精致的白色半透明的樁子。乘務人員介紹,這叫熱樁。說明路基已是凍土地帶。熱樁是一種汽液兩相對流循環的熱導係統,它實際上是一根密封的管子,裏麵充以工質材料,樁的上端是冷凝器,下端為蒸發器,中間為絕熱段,當冷凝器和蒸發器之間存在溫差時,蒸發器中的液體便工作吸收,以保持凍土路基不被損壞。這種“冷卻地基,主動降溫”的設計,使凍土工程建設逐步實現了由被動降溫到主動降溫的轉變,使青藏鐵路在多年凍土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處,唐古拉段也是青藏鐵路的最高地段,唐古拉車站的海拔達到5068米。我們看著車廂顯示屏關於列車環境的提示,已感到胸悶憋氣,並出現輕微頭疼。一些體質稍差的乘客便開始吸氧。我們盛食品的密封塑料袋如同充了氣,自己就鼓起來,像要爆炸一樣。這時,人們幾乎忘記了窗外的美景,大家都不想說話,躺在臥鋪上“養精蓄銳”了。過了最高的唐古拉段,海拔便逐漸下降。於是,人們又“精神”起來,有的拔下吸氧管,加入到觀看天路美景的行列。窗外,羊兒像點綴在草原裏的白色珍珠,犛牛自由自在地吃草,雄鷹在藍天下翱翔,牧民騎著馬向列車頻頻招手,五星紅旗在白色藍花的藏包上飄揚。眺望遠方,青山與碧草相間,逶迤起伏;雪山與白雲相連,山雲難辨。近處,通訊修整的車輛依然掛著五星紅旗,像是流動的國土,讓我們感到不論在哪裏,祖國都在人們心中。我想,在艱苦的環境中工作,他們看到五星紅旗便會充滿力量,便會感受到祖國的關懷。巡道員穿著棉衣,在寂寞的環境裏為列車的安全運行默默地奉獻著……是他們的辛勤勞動、敬業愛崗,使得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穿過遂道,跨越橋梁,保持著天路通,通訊靈,使天路“動脈”和“神經”暢道無阻。

時近20點,我們來到海拔達4597米、被稱為聖湖的錯那湖。錯那湖像一麵巨大的鏡子鑲嵌在藏北大地。一望無垠的湖麵顯得十分靜謐,西方的晚霞泛著桔黃透紅的道道霞光,給平靜的湖麵平添了幾多秀麗,幾多神奇,成為我們當天看到的最美的景色。

隨著紅日的降落,月亮衝出地平麵,在峰巒起伏的群山中冒了出來。這是我有生以來看到的最低、最近的月亮,雖然這裏稱不上“野曠天低樹(因這裏沒有樹)”但卻有“路高月近人”的感覺,我拿出照相機,換上長焦鏡頭,拍下這平原上難見的景象。

天又一次黑了下來,天路不見盡頭,列車卻向盡頭急駛。

廣播裏又出現了韓紅那優美、高亢、富有原聲態的歌: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青稞酒酥油茶會更加香甜,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

( 2006年8月15日《天津日報》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