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咫尺兩世界
新疆真是個好地方,其廣袤、其壯美,其神奇,都是令人神往的。
說新疆廣袤,是因為全區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裏的麵積約占了國土的六分之一。阿爾泰山形成其北部屏障,昆侖山、阿爾金山蜿蜓其南,帕米爾、喀喇昆侖挺立其西,中部又橫亙了天山,把新疆分成南疆和北疆。區內高原、盆地、沙漠、綠洲、雪山、冰川、森林、湖泊,應有盡有,各種地域特征都在這裏顯現。
說新疆壯美,是這裏有藍天、白雲、草原、牧場、馬群、牛羊、歌舞、風情;美麗的姑娘、剛健的小夥、幽默的阿凡提、樸實的庫爾班,自然風情與民族特色十分濃鬱。
說新疆神奇,是因為這裏奇到“圍著火爐吃西瓜”,奇到咫尺兩世界。
說到新疆的咫尺兩世界,我覺得特色最明顯的要屬吐魯番地區了。過去的小學課本中有一篇名叫《葡萄溝》的課文,那時候,就知道葡萄溝很大、很美,盛產紅葡萄、白葡萄,馬奶子葡萄,便對葡萄溝有了些印象。年青的時候常聽一首叫做《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的抒情歌曲,印象隨之加深。隻覺得課文裏、歌曲中的吐魯番很美、很細膩、很迷人。是年7月,我終於來到吐魯番的時候,才感覺這裏並非僅僅美麗。
7月的吐魯番差不多是這裏最熱的季節了。由於它位於吐魯番盆地內,屬典型的大陸性幹旱荒漠氣候,據說地表最高溫度曾達到82℃。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描寫得火焰山就在吐魯番境內,而葡萄溝則座落於火焰山山穀之中。
維吾爾語稱火焰山為“克孜爾塔格”,是紅山、火山的意思。我們沿火焰山行進,看到的火焰山並非高大之山,僅見山脈,不見高峰,蜿蜿蜒蜒,不偉不雄,更像丘陵。由砂岩組成的赤褐色山體,在炎炎烈日的照射之下,像是熱氣騰騰、雲煙繚繞的火焰,僅就其形狀,山名也是很恰當的。至於火焰山地區的溫度,那是未臨其境,決不能妄加評說。
我們來到火焰山處的“萬佛宮”時,人們熱得幾乎不敢下車,然而,看著眼前萬別於內地的淒蒼大漠,看著就在眼前的電視劇《西遊記》外景地,人們不知如何是好。帶著既怕熱又想一飽眼福的矛盾心情,找涼水洇濕了毛巾頂在頭上擋著陽光,遊覽著一個個新建得、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景點。景點中有一幅引人注目的中國地圖,圖中有一偌大的溫度計立於吐魯番的地理位置旁。我沒顧得詢問這溫度計是否能真實顯示每時每刻的氣溫,或者它就是一種提示性的標識物,匆忙按了一下快門,過後從照片中看到,所拍溫度顯示為攝氏50度。
酷熱終於迫使人們很快就告別了這茫茫大漠中極其稀有的景點,沿著火焰山旁的公路,朝那個向往已久的葡萄溝走去。
新疆有一首歌謠,叫作:“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葉城的石榴頂呱呱。”說得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條件,有不同的地方特產。而同在火焰山的葡萄溝卻與火焰山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天地,這算是葡萄溝的天成之美了。
葡萄溝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北部不遠的火焰山山穀之中,兩山夾峙。當地人說,中間有湍急溪澗,溝長約8公裏,寬約1華裏,樹木繁茂,空氣潮濕,氣候宜人,與火焰山的熾熱形成明顯差別。走近葡萄溝時,景色果然如當地人所說,這裏儼然一個名副其實的綠洲。
汽車沿公路向葡萄溝的入口處行駛,維族特色(確切地說是葡萄溝特色)濃鬱的民居座落在路兩旁,平頂的房子便於晾曬葡萄幹,三三兩兩的姑娘、兒童、老人在樹下乘涼,感悟著上蒼賜予他們得天獨厚的環境,談論著特產帶給他們的殷實日子。葡萄溝就在他們的屋簷下,稍遠處的火焰山坡上刻著彭真同誌蒼勁有力的“葡萄溝”三個大字。路與山脈之間,一望無際的蔥鬱便是一架架綿綿延延的葡萄,輕風襲來,涼涼的,爽爽的,既沒有內陸地區7月的悶熱,也沒有火焰山的炙烤。枝葉隨風搖曳著,泛著碧色的波滔,長長的綠洲與剛剛離開的火焰山判若兩地,盡顯近在咫尺,卻是兩個世界的風姿。
當我們走進葡葡溝的時候,那咫尺兩世界的境況更為明顯:清澈的溪水沿溝下泄,溝內綠蔭蔽日,各種葡萄點綴其間,紅的、黃的、白的、紫的、長的、圓的,似珍珠、如瑪瑙,一束束,一串串,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陽光也不甘寂寞,從枝葉縫中鑽進架內,此刻它早已失去了在萬佛宮處的威力,變成了扮靚葡萄溝的一束束光環,既美麗,又溫柔。而當地人和遊人對這些光束也不再畏懼、反感,正好用這絢麗的光線拍攝出一幅幅漂亮的照片。
人們看到,與葡萄溝相生相伴的維族人民,充分利用身邊夏季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揮具有一千多年葡萄栽種曆史的特長,依靠林果科技,使一些營養價值高、口感好、市場暢銷的新優品種的葡萄栽植成功,並開發出葡萄幹等鮮食葡萄以外的葡萄製品,使葡萄成為他們吸引遊客,生財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葡萄溝內,身著民族服裝的維族姑娘陪遊客照相,服務客人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報酬。市場經濟雖然抹去了一些當地人往日的純樸,多了些商業的氛圍,但這絲毫不影響內地人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的熱情和純真。相反,讓人們覺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利用自身優勢,開拓市場、勤勞致富便是一種進步。我們為他們的進步,為他們更加美好的明天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