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AO的世界切入去分析的話,比如“微笑棺木”的那些人,他們開始難道不是——
“平時哪裏和“犯罪”扯得上。就算看什麼“裏番”,很變態…終究隻是“食草男”一類的——永遠活在yy當中。可是到了SAO這個死亡遊戲當中,他們的人格被改變了”
為什麼會改變?雖然開始說不提UW,不過我不自覺的在這裏想到了UW裏麵關於“貴族”由來的設定,是一部分研究人員最初的撫育造就了這“原罪”——之後不斷地放大。可以見得川原的思想當中,惡和善是對立了兩麵,而必然有其由來。不過,問題在於,善和惡這種概念真的有什麼標準…又或者是區分嗎?
一種道德,善和惡的對立必然存在不可無視。但是作為“真實的世界”而言,他是不存在的。正如尼采所言“道德是上帝的影子”。其實道德的本質從未改變~即使“上帝已死”。
孟子提出“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對人的影響,才可以為善。荀子的說法…鐺鐺看來有點類似於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中“本我”的概念。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欲望的貯存庫。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本我由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於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澱物,是被壓抑、擯斥於一時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生命力、內驅力、本能、衝動、欲望等心理能力。簡單說來就是“絕對自私”的一種狀態。在一般價值感看來,自然是“邪惡”的~
顯然除了茅場這個第一類型之外,其餘的兩種類型的“惡”都是一種“墮落”。拋開簡單的價值觀評價的話~都應該帶著憐憫之心去看待。“惡”的花是如何綻放的?或者如龍之介所揭示的一般,人性具有“惡”的必然趨勢?看著這些“惡人”,漸漸的。。就有了一種理解,一種情感共鳴。他們就像一個個悲劇在我麵前展現,而悲劇是有情的~
人性善惡吾輩渣渣無從論起,此文重點是從刀劍來看。
對於文學化的世界,對於一個“溫柔的世界”(川原娘使用過這個詞的說~),對於二次元。我們可以簡單地喜怒哀樂,簡單地麵對一切“邪惡”,用簡單的價值觀去看待那些東西——這也是二次元獨有的魅力。人類喜歡童話,也是此理,一個童話的世界…必然遠離現實,遠離三次元所有的不堪。
但是,沒有惡會如此簡單,所以代入那些“惡”人的世界,我相信那裏不僅僅是單色的。沒有純色的生物,路西法是人浪漫化的想象,在看待一個形象時候。或黑或廚~或許可以顯示出你的“純情”。但是更多的…是一種不成熟的表象。
不過——~
縱論刀劍當中的惡,其惡的徹底,惡的幹淨。所以,也善的徹底,善的幹淨。或許現實本來不會如此簡單,但是我們都需要一個靈魂的棲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