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永遠的經典(1 / 3)

什麼叫經典?相信當你在觀看《羅馬假日》之後,就會有一種自己的解讀了。《羅馬假日》堪稱是黑白膠片的經典,電影史上愛情文藝片的典範,溫馨浪漫中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羅馬假日》同時也是流芳百世的浪漫。影片在威廉·惠勒導演的堅持下,派拉蒙開赴羅馬實地拍攝,但條件是預算必須控製在一百萬以內。為了節約經費,威廉·惠勒不得不作出改拍黑白片的決定。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最初威廉·惠勒堅持要去羅馬實地拍攝的主要原因就是想用彩色膠片表現羅馬的美麗風光,卻在無意中成就了黑白片的經典。

更能說明影片主旨的是,在《羅馬假日》裏這個“假日”實質上是指記者和公主共同渴望的“自由生活”。

在對待自由的追求上,公主開始是頑皮和不顧一切的享受自由;記者則是漸漸地被身邊的公主所感染,其實在他那裏,與公主“遊玩”羅馬最開始是作為職業計劃的一部分,這充滿名利熏心的計劃是“反自由”的。如果沒有之後對公主產生感情,他永遠都是一個疲於奔命的記者,記者的使命便是發現新聞,這種使命作為個人欲望體現在其生活的方方麵麵:他不可能有享受自由的機會,因為記者這個職業就是扼殺別人自由和自己自由的劊子手。

在影片結尾,公主回到了官邸,翌日便舉辦了記者見麵會。這時候,他最後一次看到美麗的公主,和第一次在街頭碰見的女孩一樣,隻是此刻華貴的白裙將她牢牢包裹。緊接著影片最揪心的情節開始了,高高在上的安妮痛苦的裝作不認識他,但眸子裏射出依戀的光隨時都通過空氣映射到他心上。

赫本神奇的演技在見麵會結束時得到了最大限度發揮,細致的觀眾會發現在這個長長的笑靨裏,包含的是從見到情人的喜悅到發現離別哀傷的痛苦過度。用“神奇”去形容這笑靨是因為赫本把矜持也融進了笑容裏。那種公主的矜持既不允許流露欣喜,也不容許一點哀傷。在情感的巨大波瀾中,就算最吹毛求疵的人也隻能察覺到在美麗的黛色眸子下閃過的一絲憂鬱。但在台下的男人眼裏,這矜持的微笑是對自己不能使心上人自由的責備。但他自己又何嚐能自由呢?隻不過兩人不能自由的理由各相異:公主是因為人民和國家,記者則是為能繼續生活。

格利高裏·派克曾說:《羅馬假日》是赫本的電影,我隻是配角。派克的這句話不僅是對赫本演技的讚歎,也是片中記者的感歎。片尾,男主人翁傷心的凝望著公主離去後的前台,雖然經曆過比這更大的發布會,但那天真的女孩留給這位記者的震撼太大了。在短暫的一天裏,他體驗到比疲於奔命尋找新聞更珍貴的追求,那便是自由真摯地愛一個人。

奧黛麗·赫本一鳴驚人的處女作,不但當選奧斯卡影後,並且以其清新典雅在50年代掀起了“赫本熱”。就影片的娛樂效果和藝術價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座的經典作。導演懷勒融羅馬名勝風光於劇情之中,英俊瀟灑的派克亦與赫本十分般配,將一部浪漫愛情喜劇拍得十分溫馨悅目。本片編劇因當時上了黑名單,因此由他人頂替領獎,1993年獲得奧斯卡追授。1987年重拍成電視片。

不久影片拍完了,上映之前派克發現海報上打著他的名字,而赫本的名字卻很小,而且藏在一個角落裏。他特地通知製片方把原來演員表上的“格裏高利·派克主演的《羅馬假日》”改成了奧黛麗·赫本的名字。

1953年8月,《羅馬假日》上映後引起轟動,赫本立即抓住了世界的目光。1954年3月25日,24歲的赫本因在《羅馬假日》中的精彩表演,獲得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那天晚上,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得到金像獎的赫本,站在領獎台上激動得語不成句,但她卻沒有忘記告訴世界:“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

赫本成了影後,各種榮譽向她飛來。然而這些並不是她真正渴望的東西,她最渴望的是獲得真摯永恒的愛情。或許派克體察到赫本的內心渴望,在《羅馬假日》首映式上,他特意介紹赫本結識了好萊塢著名的導演、演員兼作家梅厄·菲熱。梅厄是派克的好朋友,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派克很欣賞梅厄的才華,他認為梅厄能帶給赫本更大的成功。

梅厄當時36歲,瘦高的身材,麵部棱角分明,多才多藝,溫柔體貼。和赫本一樣,梅厄也會多種語言,他們很快親近起來。赫本也對具有領袖風範的梅厄有了依戀之情。1954年3月梅厄和赫本合作出演了百老彙的名著《莎布琳娜》後,梅厄飛往瑞士向赫本求婚。赫本不顧母親的反對,接受了求婚。他倆於1954年9月在瑞士結婚。遠在美國的派克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他送給赫本的結婚禮物是一枚蝴蝶胸針。這枚胸針赫本非常喜歡,一直珍藏在她的身邊直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