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走進你/是因為想要抱緊你/是因為想要住進你心裏/不懂為什麼愛的這樣忘了我自己/隻因你曾說/在你不經意的回眸中/認定我是一位恬靜執拗而又倔強的女子
一切是那樣的無法排遣難以釋懷/想要一把愛的鎖/將彼此的愛鎖定/好歹在你的心海泛起過漣漪/一生相守的誓言卻始終不見
愛情之於現實/將愛進行到底/隻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愛便會成為一件奢侈品/笑容與淚水也終成浮雲/珍惜兩字就會沒有了分量
難道這是年少無知的傷感/不要讓我的感覺出錯位/很多想不通的問題/經曆若幹的掙紮與妥協/什麼時候/才能步伐一致/我將試著理解你的沉默
“遇到一些煩心事,我就會點燃一支煙。借助慢條斯理的煙草氣息,放鬆瀕臨失控的情緒。”一直認為奇怪的事,主觀的個人感受,怎麼能夠說服別人?追憶是最常形成衝動的動力之一,我的朋友給我講起與他的相識,也許就是一念之間吧,她是那樣的心潮澎湃;她說:當心情不再時,表達的願望也就不再。
她與他的相識,是那樣的偶然,一路上而今看來也不過如此的風景,她念念不忘她的理想與愛好。記憶猶新的倒是她覺得眼前的男子,好似遇到了有一種不好說的事情,他麵色是那樣的疲倦,一個人的麵孔是折射內心世界的鏡子,但永遠改變不了的是目光裏、眉宇間生發的氣質。這一點倒是吸引了她,她猜想他一定是遇到了文學典型版的始亂終棄的故事,她想到了《西廂記》的原版《鶯鶯傳》,當變心的人離去,心懷怨恨抑鬱終生似乎就是眼前的他,這讓她生出幾許的憐惜,她內心裏生出好像卓文君那樣能夠說出:“聞君有兩意,故未相決絕”的絕對鳳毛麟角,她一定要讓他感覺隻有高山仰止的份兒。這一點,讓他有了一種突然的感動。這是後話。
人們總是習慣把“愛”的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的某種情感依賴,具有親密、情欲和承諾依賴。而她因為所讀文學書藉的影響,她要像修女瑪麗安娜堅持認為的那樣,不再需要對方的參與和承諾。也就是突破“愛”的存在於兩個相愛的男女之間的傳統觀念,揭示一種更奇妙的“愛”的本質:愛情竟然是我個人的事情,去給予“愛”,比被“愛”更有價值。
她與他相互都投入了關愛、忍耐、無私,這一段感情的多寡,取決於彼此的牽掛與壟斷……而我最後卻要說的是,合理是判斷事物的惟一標準。而我的這位朋友對我的回答:對我而言,我強烈的感情本身是有意義的,它不取決你的是非的斷定……
是啊,一個人的性格,是很容易陷在一個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中,卻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