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源於17世紀中葉的西歐,由充滿俠氣與英雄氣概的“騎士”發展而來,後在英國盛行並發展到極致,紳士風度即是英國民族文化的外化,又是英國社會各階層在上流社會看齊過程中以貴族精神為基礎,摻雜了各階層某些價值觀念融和而成的一種全新的社會文化。真正的紳士品質並不取決於表麵的時尚或禮貌,而取決於道德價值,並不取決於個人的財富,而取決於個人的品質。1900年前後,各種行為、品質包括優雅得體的談吐、舉止、永恒不變的謙遜以及麵對重大困難時的從容、勇氣,通過公立學校這條途徑最終彙集起來。隨著大英帝國的迅速擴張而名聞天下,英國紳士的概念於是也明晰起來。英國現代的紳士風格誕生於19世紀初,從它出現的第一天起,就作為一種反時尚潮流的風格而存在。在中世紀的英國,紳士是作為當時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出現的,其地位僅次於貴族。紳士的概念絕不僅僅指社會、階層,而包含了道德因素。
男士的紳士風度,往往可以表現文明社會男士的道德風範,也可以看出一個男士的受教育程度。
比如向所遇到的熟悉的女士微微點頭打招呼,現代社會,男女平等,性別上的歧視雖然沒有了,但在社交生活中,女士仍然是受保護的。而男士在適當的場合為女士服務一下,也是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方法,知書達理的男士,不會趾高氣揚。紳士風度典型表現在男士對女士的尊重上,女士優先是行事的最高準則。如果某女士坐男士開的車,男士一定要打開車門讓女士先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男士再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女士下車的時候,男士要先下車,為女士打開車門,在車內探過身子打開車門的做法不雅觀。當然,也不能讓女士自己取出行李物品。在咖啡館或飯店與熟悉的女士會麵時,從座位上略略欠身以示歡迎,如果女士走近,站起來與其交談。
何謂紳士呢?盡管這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但對於那些想要使自己的行為舉止變得更加文明的先生們來說,不妨觀照一二。紳士的定義就是,他是一個從來不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和麻煩的人。他彬彬有禮,待人謙和,衣冠得體,談吐高雅,自身修養,知識淵博,見多識廣,有愛心,尊老愛幼,尊重女性,無不良嗜好,人際關係良好。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與建造,彰顯了男士的剛毅、堅韌、含蓄、深沉、與寬宏大量的人格之美,“出類拔萃,風度不凡”。
中國古時封建社會也是等級森嚴、尊卑分明。紳士即是其中一個特定等級階層的稱謂。「紳」,本是表示等級身份的一種服飾,指的是古代士大夫束在外衣的大帶,「古之仕者,重紳插笏(音忽)。」由紳的涵義引申為「束紳之士」,簡稱為「紳士」,並進而特指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士大夫階層。
但古代士大夫僅指當官的讀書人。隨著科舉製度的發展,到了明清之際,謀取功名的讀書人不斷增多,很多人雖然取得功名身份,卻不能為官。所以,人們就把那些不曾為官的科舉士子統稱為「士」。當時,紳與士有著本質的區別。到了近代,這種區別逐漸消除,無論當官不當官,一概稱之為「紳士」。
在近代社會中,紳士有著特殊的地位,非官而近官,非民而近民,是高於平民的一個封建等級階層,甚至男士行誼得體,彬彬有禮,也稱紳士。
而我對紳士的理解,則來源於是一個小故事:一個富人看到一個漁民四仰八叉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富人問漁民:“你為什麼不出海打魚?”漁民回答:“我已經打了夠今天吃的魚。”“為什麼不想多打魚換取更多的財富?”“財富多了做什麼?”“購買遊艇,在遊艇上喝咖啡曬太陽。”“我不是已經在曬太陽嗎!”這則小故事,讓我感慨了良久,誰能說當沐浴到太陽灑下的點點金光,感覺不是到了天堂,隻是太不夠優雅與紳士。
中國男人真正有紳士風度的,說真的也是鳳毛麟角。這樣說難免有得罪所有男同胞們之嫌疑,但是仔細想想會感到在中國的國土上想真正找到有紳士風度翩翩的,真的就是難於上青天。且不說乘公共巴士沒有男士給女士讓座的,也不說在公共場合沒有男士禮讓女士先行的,就是在購物時也難見有男人給女士一點謙讓,中國男人的紳士風度真的是中國女士的悲哀,更是中國男人的悲哀。或許在一些風月場上的應酬中有些男士真的頗有紳士風度的,對心愛的女人真的是出手大方嗬護有加的,可是他們在給女士們大獻殷勤的時候不是在尊重女性才體現紳士風度的,而是為了獵取女人才偽裝出那種的紳士風度,這樣的紳士風度更讓人感到悲哀。
在這一個劇烈變化的轉型時代,所以我說紳士基因的第一要素:契約精神,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承諾了,就一定要做到。“契約”精神代表著、“誠信”觀念,它是君子修身的一種自我省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