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友善的基因與後者所受的教育(1 / 1)

一個人是否友善,不僅僅取決於他所受的教養,也許還要看基因。最近公布的一項加拿大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基因影響人的社會特征,攜帶某個特定基因變體的人顯得更友善,更關心人。陌生人能在20秒內感受到對方是否攜帶這種“友善基因”。通常情況下,基因影響行為的方式較為複雜,讓人難以察覺。加拿大的多倫多博士後亞曆山大·科根,帶領著研究小組發現,催產素受體基因與人體內催產素這種“愛的荷爾蒙”水平高低有關,影響人的友善度。這一基因有G和A兩種變體,組成GG、AG和AA三種基因型。GG基因攜帶者顯得更值得信賴、更可愛,堪稱“友善基因”。

即使是微小的遺傳變異也可能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切實影響,而他人會迅速注意到這些行為上的差異。GG攜帶者在傾聽時表現出更多肢體社交信號,譬如點頭、眼神接觸、雙臂打開等,無聲地扮演了更友善、更值得信賴的社會角色。

研究人員最後稱:沒有一個基因能夠完全預示人的行為,雖然基因固然對社會行為有所影響,後天亦可改變。

不過,千萬別以此作為借口,為自己的不友善行為進行辯護。當然,如果再遇到那些急著要和你吵架的人時,不用氣急敗壞地罵他們“沒教養”了,你隻要淡淡地提醒他去醫院檢查一下:“您的基因也許有問題。”

我們不需要診治那些表現出較少社會特征的人,而是要了解,那些人也許正努力克服基因影響,可能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鼓勵。

以上是加拿大與美國“友善基因”的最新釋義。

而在中國《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孔子以及孟子性善說的一種。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個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

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人要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麵麵,一應俱全。

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了,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讀書的程序,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

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麵貌盡在其中。

從“口而湧,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隻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黃香(18—106)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為官的品位並不高,最高是魏郡太守,大約說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生命曆程中有兩個亮點:一是他9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非常孝敬,夏天將父親的床枕扇涼,冬天用身體把被褥暖熱,才讓父親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時候,便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能寫文章,當時京師稱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還曾特許他到宮中藏書所東觀讀書。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自明清以來,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為做人的楷模。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20世孫。

《後漢書·孔融傳》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這是個流傳千餘年的孔融讓梨的故事。

故事講述到了這裏,一個人是否友善,還要看基因也好,取決於他所受的教養也罷,姑且不論理論是否正確與否,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滿足欲望是人類生存真正意義的所在。人們天天努力工作,抵抗著壓力和痛苦,得到財富、得到權利、得到想要的一切,來滿足欲望而獲得快樂。雖然,每個人欲望不盡相同,但是目的是同一個——獲得快樂、避免痛苦。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己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要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

人要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

更因為,我們的民風還注重一個因果說,那就是:你種下什麼種子,收獲的就是什麼果。

這若與基因論說,我還是更傾向於後者所受的教育,並見諸行動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