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從如何養牛想到企業如何以人為本(1 / 2)

“過去有些奶農家的牛缺乏營養,產不下奶,到了我辦的合作社裏,嚴格按照標準,提供科學配比的飼料,產奶量幾乎翻了個倍,質量也更好了。給牛吃得好,吃得科學,牛才能給你產好奶,這是我在利樂辦的奶農合作培訓班學到的。”講這一段話的是新疆昌吉奧奶牛合作社鄭克祥。

“養牛,關鍵得養好。你讓奶牛舒服了,牛就會回報你,利樂的專家教會了我人性化養牛。”天津海林牧場賈春濤說的這一段話,表達的中心意思也與鄭克祥是一個中心意思。

他們所說的話,相對於我的感觸是前所未有的。我在想中國的乳製品質量,麵對國外乳企咄咄逼人的競爭,總是讓人很是擔憂和懷疑,國內生奶標準不僅在“細菌總數”和“蛋白質含量”兩項指標上與國外乳企相形見絀,有著諸多的不盡如人意,而且對抗生素、亞硝酸鹽等指標“甚至不作要求”。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丁木德在“乳業標準之爭”中是“低標準派”的代表,認為目前製定牛奶質量標準要從國情出發。

對於原奶標準具體如何實施?按照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的增加而上調價格?生奶每毫升蛋白質含量2.8克,若蛋白質含量3.0克是否該按質論價?

反對派反駁“低標準說到底不僅傷害消費者,也在傷害農民,因為養兩頭牛的人永遠不會富裕。中國加入WTO後,許多領域都麵臨變革,對於奶企來說,是應該改變農民的飼養方式了。”

而食品學博士,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技術管理委員會主任,兼任江南大學、上海食品學會理事長、中國畜產品加工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營養谘詢委員會顧問等職的郭本恒說:“為何在上海沒有三聚氰胺?並非因為光明乳業有專門針對三聚氰胺的檢測,而是因為上海有6萬頭牛,113所牧場,每家養殖規模在500到600頭,都是規模化經營。因此育種體係、營養配餐體係相當完備,從源頭上避免了三聚氰胺。”

同樣因為規模化經營,上海的生奶“細菌總數”指標,普遍可以做到10萬個以下甚至可以做到3萬個以下,達到國際先進標準。避免了生產“垃圾奶”。

從以上所存在的問題,以筆者略見不外乎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問題:其一、企業是否誠信;其二、企業的資金問題;其三、企業是否以人為本。

首先企業應以“德”為基礎,無德無以為立,更不可能聚得人心;以德服人,企業的“德”就是有高尚的商業道德,做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對於此宋代大儒家司馬光指出:“‘德者’才之帥也。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對於企業來講,決策是前提、是根本,在中國企業界,大多數失敗都歸於企業領導決策與言行。可以講,一招不“慎”,可能滿盤皆輸。比爾·蓋茨時常說:“微軟的破產隻需18個月。”因此,企業的“慎”相當的重要,意義大到可以直接決定一個企業的生死。為此,企業必須要做到厚道、真誠、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