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攖寧,坐忘(1 / 2)

心齋並非靜功,乃是日常生活中的功夫,既是入門,也是總綱。

至於靜功,便是從第二步,攖寧開始。

心法口訣:調息,凝神。

攖寧同樣取自莊子的一句話,“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者,攖而後成者也。”

攖寧是一個比較漫長,且容易反複的過程,大部分的初修者,其實都在這裏打轉。

攖寧要拆開來解讀。

攖者,靜中之動也;寧者,克服這種靜中之動以後,而達到的真正的寧靜。

什麼是靜中之動?

佛門稱之為六觸現,我道門稱之為身心敏銳更甚平常。

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即靜坐之中,身體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會比平常更加敏感而已。

所以這種動,說到底還是心在動,克服了這種心動,入靜的層次才可進一步加深。

清靜經有雲,“譴其欲則心自靜,澄其心則神自清。”

這就是指攖寧的兩個階段,雜念階段和幻象階段。

1,雜念階段,譴其欲則心自靜。

普通人的心是幹淨的嗎?

當然不是,如果是幹淨的,怎麼會在靜坐的過程中,雜念紛擾,莫可抑製呢?

身上髒了我們知道洗澡,那麼,心被雜念所汙染,該如何清洗呢?

有決曰:念起是病,不續為藥。

方法對了,但是定義有點問題。

念起不是病,是我們初步開始靜坐之時,心慢慢靜下來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出現的現象,每個人都有,不要太在意。

此時應該怎麼做?

我道門隻一言,隨它去。

即做我們該做的事,不要去管什麼雜念,如果心被雜念勾引跑了,沒事,回過神來的時候,將心轉回來繼續做我們該做的事。

我們應該做什麼?

調息,凝神。

如何調息?

心念(意念)隨著呼吸自然下降到下丹田,然後淡淡的留在那裏即可。

呼吸講究深、細、綿、長,但是初步靜坐時往往做不到,那麼自然呼吸亦可,以後隨著靜定的深入,呼吸自然就深細綿長了。

人體的內氣運行有些奇怪,吸氣時內氣上升,呼氣時內氣下降,這種感覺在靜坐之中仔細體驗即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所以,吸氣不管,呼氣時,心念隨著內氣一起下降到下丹田,然後淡淡的留在那裏。

此時,你神未凝,根本留不住,沒事,繼續吸氣不管,呼氣降下去,每呼一口氣,降一次,每一次呼吸都不要放過,專心致誌地去做。

如果心念被雜念勾引走了,去想雜念去了,沒事,轉回來,繼續調息即可。

調息講完了,那麼如何凝神?

調息的過程其實就是凝神的過程,之所以分開來講,是因為,調息是手段,凝神才是目的。

神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乃是後天心念經過淨化、凝練之後的產物,專心去一味凝之反而不可得,而通過調息這種簡單的方法去凝,它又變的簡單易得起來。

這便是道法的玄妙之處了,其中便涉及到武、文二火的運用。

武火,即是有為法,心念重重的覺照。

文火,便是無為法,心念淡淡的覺照。

調息的過程,便是逐漸由有為過渡到無為的過程。

等到日後修煉純熟之後,一呼氣,心念便自然下降到下丹田,然後就會靜靜地停留在那裏,此時便是先天無為的狀態。

但是初修者卻要慢慢修煉,不可心急,不可有太過得失之心,遵循道法自然的狀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