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2)(3 / 3)

要認識這樣的互動,我們就需要多一隻心靈之眼,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跳出來,並從一個近乎旁觀的視角審視一下你與他人的互動遊戲。

他為什麼喜歡羞辱同學

與人相處時,我們需意識到,我們麵對著的那個人,並非一個簡單、單一的人。其實,我們麵對的是一個關係,即這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

並且,這個人與你相處時,一定會玩投射的遊戲。要麼,他會把他內在關係模式中的“內在的父母”投射給你;要麼,他會把他的“內在的小孩”投射給你。

這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應知道,一個人怎樣麵對自己,其實反映著這個人的內心。他怎樣對待你,其實反映著他“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相處模式。

有一天,在一家餐館吃飯,餐館的服務員和我聊天時講到,有兩個男孩常來這個餐館吃飯,男孩A一身名牌,顯然家境很好,男孩B有些寒酸,顯然家境一般。

不僅如此,男孩A還帥氣、高大,而且學習成績似乎更出色。總之,他似乎在各個方麵都比B顯得出色一些。

女服務員說,也因此,A趾高氣揚,總是很無情地對待B,一會兒說,你怎麼能用手拿著比薩吃,簡直就是原始人嘛!一會兒又說,你怎麼這麼笨,吃飯的樣子真是難看。最後,該結賬了,A看似豪爽但其實很尖刻地說:“我知道你很窮,當然是我結賬了。”

“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勢利!”女服務員感慨道。

“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勢利的家庭。”我對她解釋說。

可以推測,A的家庭缺乏平等觀念,他的父母和家人不僅瞧不起別人,他們在家中也會彼此製造壓力,要是誰在某一方麵不夠“優秀”就會被瞧不起。這使得A的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常瞧不起“不夠優秀的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模式。有了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後,A就會把它帶到任何關係中,B隻是被他選中的一個而已。

他先在家中習慣了被挑剔

A看似很在乎優秀不優秀,但是,他很喜歡與B這樣處處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因為隻有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他才可以完美地把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出去。因為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他內心會有許多衝突和不良情緒,必須宣泄出去,他才會感覺好一些。

同樣,還可以看出,B的內在關係模式也大有問題。女服務員說,盡管不斷遭受A的羞辱,但B一直笑嘻嘻的,好像沒有什麼不滿。這可以推測,B的內在關係模式,是讚同“優秀者”有資格羞辱“不優秀者”的。極有可能,B的父母或家人經常拿B和別的孩子作比較,並且會斥責甚至羞辱達不到他們理想要求的B。這導致B和A一樣,內心中也有一個“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於是,當外在條件都勝自己一籌的A不斷羞辱自己時,有這樣內在關係模式的B認為這是合理的,自己該被羞辱。

此外,還可以更進一步推測,當A遭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羞辱時,他可能也會安之若素。至於B,他也會去羞辱不如自己的人。然而,假若B的內在關係模式是另外一回事,講究相互尊重和平等,那麼他就會不吃A那一套,會對A的羞辱加以還擊。

用心理學的術語講,A羞辱B,是投射,即將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強加在B的頭上。B接受了A的羞辱,是認同,更準確地說,這叫作投射性認同。但假若B不接受A的羞辱,這就叫作投射不認同。

投射與認同,這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動機製。

案例:投射與認同

我們常說,一個人怎麼對待別人,其實是這個人的內心反映。

這個道理,套用一個心理學術語,就是投射。

更細致的解釋是,一個人的外部人際關係其實就是他的內在關係向外的展現。

譬如,假若一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挑剔的內在的父母”與“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那麼,這個人現實的人際關係,要麼是他瞧不起別人,要麼是他甘於被別人瞧不起。

麵對這樣的人,我們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實並非你的錯,而是他自己的問題。他是把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你身上了。不過,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問題了。

在一個心理學論壇上,23歲的女孩阿娜寫道:“很多人都擺出一副長者的姿態來教訓我這個沒事找事、頑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

這些擺出長者姿態的人來教訓她,可以理解為,他們正在向她投射他們的一些東西。一般而言,他們投射給她的,就是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