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些教訓,阿娜很容易受到影響。別說教訓了,甚至“一旦別人表示出一點不滿,我就有天塌下來的感覺”。也就是說,這些人對她的投射,都成功了,都嚴重影響到了她。按照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她認同了這些人投射給她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那些人向她投射,是他們的事,而她認同這些投射,就是她自己的事。
她為什麼這麼容易認同這些投射,這麼容易受到他們的影響呢?原來,她的父母一直就是這樣對她的,他們幾乎從來不誇獎她,而隻是一味地挑剔她、指責她,甚至羞辱她。由此,她的內在關係模式就是“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別人之所以那麼容易把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她的頭上,是因為她的內心中首先有了一個“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這種互動模式令阿娜非常痛苦,她渴望擺脫這種痛苦。那麼,她可以給自己的心靈多一雙眼睛,當別人再次動輒指責她時,她可以告訴自己,這些人其實是把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投射過來了。這不是她的問題,而是他們的問題。
譬如,就在這個心理論壇上,一個經常以專家口吻訓斥別人的網友辱罵阿娜說:“沒出息的臭丫頭,要是你找我做心理谘詢,我會罵死你。”
在別人看來,這個網友顯然不是什麼谘詢師。如果真是,那麼也是一個應該被開除的心理谘詢師。然而,即便這麼明顯無理的話,也嚴重影響了阿娜,她怯生生地問這個網友:“為什麼?”
顯然,這個網友的投射獲得了成功。
其實,阿娜隻要做一個簡單的工作,就可以擺脫這個網友的投射了。我對她說,這個網友的內在關係模式中,有一個“內在的中毒父母”和一個“內在的受傷小孩”。現在,她這樣訓斥阿娜,其實就是以“內在的中毒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受傷小孩”投射給阿娜了。這個道理很簡單,阿娜明白這一點後,立即就可以笑對這個網友的無理攻擊了。
這就是投射不認同。你有投射的自由,而我有不認同的自由。這樣一來,我就不再為你的投射所影響。假若阿娜很生氣,並要求這個網友收回她的投射,那麼就仍然是在受她的影響,投射與認同的遊戲還是會進行下去。現在,阿娜的心靈好像多了一雙眼睛,可以跳出來,旁觀這個網友的獨自表演,於是投射就成了那個網友一個人的遊戲,她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自愛=“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心理谘詢中,心理醫生要通過縝密的工作,改變來訪者一些關鍵的、不良的投射與認同機製。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通過與無數人的互動,逐漸改變自己的一些投射與認同的方式,同時也會逐漸獲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內在關係模式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生改變。
運氣好的話,我們會遇到一些溫暖的過客,他們的溫和、愛與寬容可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令我們的內心發生改變。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我們甚至可能在相當程度上放棄了童年時建立的內在關係模式,他們不僅促進了我們的“內在的小孩”的成長,還會改變我們的“內在的父母”,最終令我們學會自愛。
運氣不好的話,我們會遇到很多殘酷的過客,他們的冰冷、恨與苛刻也會對我們造成很大影響,令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向糟糕的方向發展。
若想少受到那些殘酷的過客的不良影響,我們需養成一種意識:在關係中受傷的時候,適當從關係中跳出來一下,用那隻旁觀的心靈之眼審視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若有了這樣一隻心靈之眼,你會發現,很多詞彙都需要重構。
譬如自愛,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講到,所謂的自愛,如果從內在關係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同樣,我們可以此類推,自信,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讚賞“內在的小孩”,而自立,就是“內在的父母”尊重“內在的小孩”的獨立空間……
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無比重要的關係。很多人會說,接受自己,愛自己。但是,假若“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之間衝突性很強的話,這是並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過於挑剔的父母,很難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自愛。
當然,做不到也是因為,我們常以為,自愛與自信是自己的事,隻要自己努力去嚐試就可以逐漸做到,而很少從關係的角度去審視這一點。
我們不僅要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看自己,也要學會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去看別人。假若我們學會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這世界上到處是假自信、假自愛和假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