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不留意這個細節,這個女子看上去是很可人的,她不僅漂亮,而且非常會說話,能力也非常強。然而,盡管她看上去會很用心地對待你,但你總感覺她有一些說不出的東西會時不時刺痛你一下,這些說不出的東西,應該正是來自被她壓抑的“內在的自卑的小女孩”。
我當時想,她指出小女孩臉上的雀斑,並非有意的,而更可能是源自“內在的自卑的小女孩”的投射。
那個小女孩被這個投射給擊中了,她認同了這個投射,於是很受傷。如果她能多一隻心靈之眼,審視一下這個女子的內在關係,她會明白,這個投射首先反映的是這個女子內心的問題。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想必她能在相當的程度上避免自己受傷,而且還可能對她生出一些同情,知道她是因為自己內心不夠和諧才忍不住這樣做的。
多一隻心靈之眼,可以讓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從一個傷害性的關係中脫身而出。同樣,我們在認識自己時,也應多一隻心靈之眼,學會經常審視自己的內在關係,從這個角度上理解我們對其他人的態度。
譬如,這個女子,假若她能有這樣一隻心靈之眼,能審視一下她自己的內在關係,她就能懂得,自己忍不住指出那個小女孩臉上的雀斑,其實反映的是自己心靈深處的“雀斑”。
定律五: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
“讀完《愛是一種選擇》,我感覺好像看到了一條陽光大道,鋪在自己麵前,隻要勇敢地走下去,就可以抵達幸福和快樂的彼岸。但同時,這種美好的願景,卻隱隱讓我產生了一絲恐懼:假若我的主要問題‘拖累症’得到緩解後,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這太難想象了,有種我不再是我的感覺。”
“現在,因為拖累症,我的確有點痛苦,但這種痛苦我習慣了,並不至於忍受不了。那條陽光大道是有點誘人,但我真的在想,就這樣好了,不變好了,拖累症固然累人,但我還能夠忍受。”
這是一個朋友的來信。她是一個敏感而感性的女孩,《愛是一種選擇》這本書極大地觸動了她的內心,讓她明白了自己的一個主要問題——拖累症。這本書還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詳盡的方法,於是她好像看到了一條陽光大道,看到了通向幸福快樂人生的可能性。然而,這種可能性卻讓她產生了恐懼心理,她抗拒這本書給她的啟示,她本能上想停留在原地,寧願忍受,也不想改變。
為什麼?
她的來信中也給出了答案——“這種痛苦我習慣了”。
積習難改,她也並不例外。不過,在我看來,所謂積習難改,並不僅僅是因為惰性,更深層的原因是控製感。習慣意味著,我們看見開頭,就可以隱隱看到結尾。不管結尾是好是壞,隻要能預見到就好。
其實,我們最懼怕的,並非痛苦,而是無法預測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們預見到,那麼,從心理上而言,這種預料中的痛苦就遠沒有那麼可怕了。甚至,為了證實自己的預見能力,我們常常會主動推動事情向自己預料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你預見到了幸福和快樂,你就會把事情向幸福和快樂的方向推動;如果你預見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會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動。
所以說,盡管我們很容易歸罪於人,但其實我們人生的結局,在相當程度上是我們主動推動的結果。
一天,臨近傍晚,我獨自走在廣州的濱江路上。這是快樂的一天,有幾件事很中自己心意。因這種愉悅的心情,一切景色看上去都那麼宜人。
突然,我看到一條貨船從珠江上緩緩滑過,貨船的尾部,拖著一條長長的油汙帶,在落日的餘暉中,顯得非常刺眼。看到這幅景象,我不由悲從中來,腦子裏蹦出了一句話:這是一個無可救藥的世界。
這句話從腦子裏蹦出後,我嚇了一大跳:僅僅一條船帶來的汙染,居然就可以令我很自然地下這麼大的一個無比悲觀的結論。
那一段時間,正在思考自動思維的事。所謂自動思維,即指我們遇到一件事情後腦子裏蹦出的第一個句子。這樣的句子,處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如果細細地追下去,就可以揪出潛意識中的一些隱秘。
我這句話,自然是一個自動思維,而它,也的確反映了我的潛意識中有太多悲觀消極的成分。因為積攢了太多這些悲觀的東西,我的心中其實早有一個消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這樣一個預言,令我更容易關注消極和悲觀的東西。
譬如,就在此時此刻,我有很多信息可以關注,而這一天又有不少可以令我快樂的信息。然而,固然我注意到了那些陽光的信息,但並未引起我很深的共鳴。相反,那條貨船留下的一條油汙帶,卻引起了我如此強烈的共鳴,並下了那麼大的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