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讓感覺在你心中開花結果(6)(1 / 2)

這句話一出來,我立即理解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隨即也從恐懼中解脫了出來。原來,我這兩天是打算斬斷一個重要關係,但那樣會令自己陷入極其孤獨的狀態,而當還執著於別人時,那麼再沒有人牽係的孤獨其實就意味著最大的恐懼。

當你對自己的執著不夠了解時,這份執著就會控製你,但你一旦認識到它是什麼,那麼你立即會發現,這個執著其實已不是那麼重要了,那麼相應的,依附在這個執著上的恐慌也就可以破掉了。

這是一個簡單的擁抱真相的事例,假若你這樣的事越來越多,那麼你就會覺察到並破掉自己許多不必要的執著,你的心靈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成長。

再回到所謂的“改變方法”上來。我個人認為,談到“改變方法”,不做什麼,或許比做什麼更重要,因為“做什麼”很容易發展成一種新的執著。一些方法的確很有價值,但在使用這些方法之前,我們最好先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了解自己的執著,以及為什麼會產生那些執著。如果不做了解的工作,而試圖直接使用方法來改變自己,那麼你很容易會再次回到老路上,因為你的內心並沒有改變。

有時候,我們渴望方法,是因為我們發現,盡管知道了無數道理,但我們還是沒有發生改變。這是因為,這些道理和你還沒有關係,它們還不是你自己的。你必須通過自我覺察,清晰地捕捉到這些道理的確在你自己身上的展現,等你捕捉到這些信息後,好的轉變自然就會發生了。也隻有做到這一點後,這些道理才成了你自己的。

看到的境界與達到的境界

讀印度哲人克裏希那穆提的書,常常引起我的共鳴。譬如關於悲傷,他寫道:

有沒有可能完全不逃避悲傷呢?也許我的兒子去世了,這的確是很大的悲傷、震驚,然後我發現自己實在非常寂寞。我無法麵對這件事,我無法忍受這件事,因此我逃避……有沒有可能不采取任何形式逃避這樣的疼痛、寂寞、悲傷、震驚呢?而且還要懷著苦惱,完全與這個事件同在?你有沒有可能握著任何問題,不想辦法解決它,而是看著它,仿佛握著某顆珍貴的寶石、手工雕成的精美寶石……如果能夠的話,思想不運動、不逃避,握著我們的悲傷,不離開事實,就會引出一股全然的釋放,叫人擺脫所謂的痛苦。

對於我,這段文字分外親切,令我想起了我的一段感受,寫在我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小標題是《最純的悲傷宛如天籟之音》:

讀研究生時,我們幾個同學組成了一個心理學習小組,每星期聚一次,輪流講自己的體驗和故事。

那時,我們的心靈都披著厚厚的盔甲,總為自己的故事塗脂抹粉,那些故事也因此失去了力量。大約半年時間,聽了許多故事,但我沒有一次被打動過,直到那一次例外。

當時,我的一個女同學××講了一件她的傷心事:一天晚上,一個長途電話從美國打來說,她高中班上最天才的男同學在美國五大湖上劃船遊覽時遭遇意外,同一條小舟上的其他人安然無恙,隻有他當場身亡。

她是在北大校園的一個電話亭接的電話,那邊話音剛落,她的眼淚已刷刷地流了下來。接下來,她忘記還說了什麼,也不知道是怎樣回的宿舍。

在小組中講這個故事的時候,那種感覺再一次襲來,她再次失聲痛哭。

我們被深深地打動了,大家陪著她一同落淚,我也不例外。隻是,在難過之後,我還有了一種特殊的感覺:我仿佛聽到了天籟之音。

如克裏希那穆提所言,這自然的悲傷的確如寶石,而我那個女同學隻是握著它,這時,這就是一種美。

隻是,多年以來,我總擔憂,自己那種感覺有一點另類,直到現在讀了克裏希那穆提的書,這種擔憂才徹底消失了,我才知道,我那個自然的感受,和最純的悲傷一樣,也是一種美。

比財色更有誘惑力的,是權力

克裏希那穆提把很多道理說得那麼透徹,我忍不住有了一絲崇拜,但我立即把這崇拜放下,因我知道,不管他是一個多麼好的哲人,他也隻是一個信息的傳遞者,他既不是那信息本身,更不是那信息的肇始者。

此外,我還知道一點:看到的境界,和達到的境界,常是兩回事。一個能看到很好的境界的人,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甚至,他可能還會背離這個境界。

比財色更有誘惑力的,是權力。控製別人,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意誌行動,或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別人頭上,這就是權力。

美國影片《斷箭》中,壞主角哪怕自己死掉也要引爆核彈。他的對手質疑他是瘋子,而他回答說:“死也要死得有價值。”

這個所謂的價值,就是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別人頭上,一下子剝奪幾十萬人的生命,這是一個何等強大的權力,為了追尋這權力,這個壞蛋願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