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心靈成長書吧(1)(2 / 3)

不過,如果讀這本書時覺得太痛苦,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去做一下心理治療,在心理醫生的陪伴下,去直麵這個事實。這個真相,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難以麵對。

此外,我建議讀完這本書後,再讀一下海靈格的《誰在我家》。在描述父母的中毒上,福沃德描繪得非常非常好了。但是,在分析孩子對待中毒的父母的態度上,以及孩子到最後是怎樣必須原諒父母這一點上,我認為《誰在我家》的作者海靈格更富洞察力。

《愛是一種選擇》

作者:漢姆菲特、米勒、米爾

譯者:王英

啟迪性:5.0分

易讀性:5.0分

趣味性:4.8分

推薦度:5.0分

推薦理由:

你是這個家的好人。他是這個家的壞蛋。

你重任在肩,裏裏外外都是自己一肩挑。

他隻會破壞,對你惡言惡語加拳打腳踢,還去找第三者……而這一切做得是那麼理直氣壯。

顯然,他依賴於你。但是,你是否也離不開他呢?

你不肯承認,你認為這是地獄般的生活,你發誓要結束這種生活。於是,你離開他,另找一個異性組建新家庭。

但很快,你會發現,他一樣是個壞蛋……

這是很多女人的人生模式,也是很多男人的人生模式。他們自己活得非常辛苦,但他(她)的辛苦都被伴侶給糟蹋了。

為什麼會這樣?

這本書給出了答案:因為你患上了“拖累症”。所謂的拖累症,即你習慣甚至喜歡上被另一個人所拖累,意識上你總會抱怨這個人,但潛意識中卻很依賴這種拖累。

譬如,一個女人嫁給酒鬼丈夫,她不堪忍受,極力要求丈夫去做治療。但當丈夫戒除了酒癮,成為了一個好男人後,這個女人卻提出了離婚。然後,她又找了一個酒鬼丈夫。

再如,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娶了個酒鬼妻子,他勸妻子去做心理治療以戒除酒癮。但當心理治療進行得很順利,妻子的酒癮大大改善時,這個男人卻開始用種種有意無意的舉動,試圖阻礙妻子的治療。

這又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這些“好女人”或“好男人”,他們的“好”是需要“壞”做襯托的。

“好人”找“壞人”有癮

他們內心深處是自戀的,他們很以自己的“好”而自得。但這種“好”是孩子式的,是過分自我犧牲的。並且,這種“好”必須和“壞”在一起,才能展現出來,才能讓“好人”充分覺得自己多麼好。

所以,他們會像上了癮一樣地去尋找“壞人”。

譬如,一場舞會中,一個“好人”會天然被“壞人”吸引,而那個“壞人”也會天然對這個“好人”產生好感。

一物降一物,世界因此而絲絲入扣,“好人”的總量與“壞人”的總量是基本相當的,任何人都不必發愁找不到讓自己有“感覺”的伴侶。

“好人”很可憐,“壞人”很可恨。這是這個世界最常見的情感,這種情感正是家庭中的“好人”所需要的,他們會因為和“壞人”綁在一起而產生道德上的優越感。一些好萊塢女明星,找了一個丈夫,發現他很暴力,於是付出一大筆離婚費離開他。她又找了一個丈夫,發現他一樣暴力,於是又付出一大筆費用離開他。她再找,結果這個男人同樣暴力……

一些男人也在這樣做,天涯論壇上一個男人發表了一個帖子,題目是“女人不要太過分”。原來,他雖然很富有,但很節儉,卻負擔著前妻、前女友等女人的很過分的奢華生活。

不必同情那些女明星,也不必同情這個男人。他們這麼做,其實是在尋求潛意識深處的快感,而這快感是受虐性的,當被人虐待的時候,他們內心深處會認為自己是個聖人,認為自己是道德君子。

這當然很危險。如果你也意識到了這危險,而且渴望改變。那麼,這本書是無可替代的。

在我所有推薦過的圖書中,這本書的推薦度可以列在第一位,它雖然不及《少有人走的路》更富有文采和智慧,但更實用、更具可操作性。所有習慣在家中、在公司裏、在朋友中間很過分地扮演“好人”的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

《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又譯斯考特·派克)

譯者:於海生

啟迪性:5.0分

易讀性:4.8分

趣味性:4.5分

推薦度:5.0分

推薦理由:

或許,這本書是這個世界上目前最好的心理學“科普”著作了。

這樣說,可能是筆者孤陋寡聞,看的書還遠不夠多,而且有不可避免的個人感情因素。

那麼,可以換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