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出版以來,這本書連續652個星期排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這是美國最重要的圖書排行榜)上,這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紀錄。
盡管沒做廣告宣傳,但這本書在出版後20年間僅在美國就發行上千萬冊,超過同期的《聖經》發行量。
不僅如此,一個在倫敦修學多年的朋友對我說,她身邊的許多朋友都讀過派克的這本書。
之所以在“科普”二字上打上雙引號,是因為我覺得,這更是一本大師級的心理學著作,足以與心理學乃至人性哲學史上的任何一本名著媲美。普通的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非凡的啟迪,專業讀者一樣也可以從中得到一次心靈的洗禮。
一般的心理學科普著作,無法同時做到這兩點。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多數的科普著作,不過是在介紹心理學知識和術語。不管其語言多麼優美,書裏的內容都給我很遙遠的感覺。並且,這些書,很像是大人寫給小孩子看的,但是大人自己對這些知識和術語,也缺乏真正的領悟。
但派克的這本書就不同,書中講述的這些內容,對一個專業的心理學人士而言,乍一看似乎沒有什麼超然的地方,幾乎所有的內容,你可能都已經了解。但一頁一頁地翻下去,你仍然會不斷地感受到震撼和觸動,這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有派克本人的生命體悟做佐證。
最好的心理學著作,一定是作者用自己的生命體悟來寫的。否則,我們從一本書中掌握再多的心理學知識和術語,都未必會有什麼收獲。
這本書在國內至少有兩個譯本,《心靈地圖》沿用的是台灣的意譯法,但這個版本目前已無法買到;而另外一個譯本《少有人走的路》,是英文書名的直譯,這個譯本還可以從一些網絡書城買到。此外,還可以比較方便地在網上搜索到它的電子版。
我自己喜歡“心靈地圖”這個書名。派克認為,我們都有一個心靈地圖來指引自己的意識和行動,但問題是,很多人的地圖都過時了。譬如,童年有糟糕的父母,小孩子必須警惕不值得信任的親人,以保護自己,這樣他就形成了不信任的心靈地圖。在童年,這個心靈地圖是保護他的,但問題是,等長大了,自己具有了強大的力量時,他仍然持有這個心靈地圖,結果不僅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我們必須學會及時地修正自己的心靈地圖,從而走上愛與成長之路,這是這本書的全部宗旨。修正心靈地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讓童年缺少愛的人重新學會自愛和愛別人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假若你決心這樣做,那麼這本書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我期望這本書至少能在國內發行70萬冊,那麼它一定會在相當程度上提升我們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
《沉重的肉身》
作者:劉小楓
啟發性:5.0分
易讀性:4.0分
趣味性:4.8分
推薦度:5.0分
推薦理由:
假設,你懂得了所有的心理學理論,掌握了所有的心理學技術。那麼,你是不是將不再痛苦,也不再困惑?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譬如,你仍有可能要麵對這樣一個問題:你愛一個人,但那個人不愛你,無論你怎麼爭取他都不愛你。這時,無論你的心理學素養多麼高,你的心一樣會產生被撕裂的疼痛。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情,兩個性情相契的人的相遇是無比美好的。但問題是,太多的相遇是誤會,是錯過,心理學能幫助你懂得,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卻無法幫你把一個錯誤的相遇變成美好的。
你心疼了,怎麼辦?
再如,有這樣一個看似更好一點的問題:你愛她,她愛你,但是,你麵臨著這樣一個誘惑——一個迷人的女子隻求和你有一個晚上的歡娛,此外不給你任何壓力。
那麼,你該怎麼辦?
這兩個“該怎麼辦”的問題,其實都不屬於心理學範疇,而屬於倫理學範疇。
《沉重的肉身》就是一本關於倫理學的著作,其作者劉小楓是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在國內擁有很高的聲譽。不過,我多年前買這本書時,並不知道劉小楓是誰,隻是在書店裏讀了幾頁,感覺到這本書能溫暖我當時那顆正疼痛的心,於是買了它。
後來,在自己的人生暗夜中,這本書也一次又一次給我溫暖。這種溫暖,可以令我更溫和更寬容,而不至於變成一把鋒利而冰冷的解剖人性的手術刀。
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但是,每一次選擇都是賭博,而用以投擲的骰子,就是我們的肉身。
因為選擇不同,我們的肉身,可輕逸,也可沉重。如果什麼都不承擔,就是輕逸,如果承擔了一些很有重量的東西,就是沉重。
選擇輕,還是選擇重?
肉身之外,是否有靈魂單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