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也描繪過這個境界,他說,真相是“相遇”,即我的本真與你的本真“相遇”了,這時就有最大的愛和最多的智慧。他把這種關係稱為“我與你”的關係,但要建立這個關係,必須達到一點——“不帶任何預期和目的”。
所以,克裏希那穆提在他的書中不斷強調:放下!
放下什麼?放下自我。但更具體一點,又是什麼,馬丁·布伯所說的預期和目的又是什麼?
反相!也即真相的反麵。
外在的優秀,或令我們更自卑
預期和目的總是這樣的邏輯:真相太痛苦,你逃避,而且幾乎一定要逃到相反的方向上去。所以,預期和目的幾乎必然令你離真相越來越遠。
譬如,心理學家阿德勒寫了《自卑與超越》一書,他認為,對優秀的追求源自自卑。也因這一點,一些心理醫生乃至大師甚至擔憂,假若自卑得以療愈了,追求優秀的動力是否就消失了。
這個問題暫且不論,起碼我們可以看到另一點:即便極其優秀了,但內心深處的自卑仍然無法消除,甚至絲毫都未減少。
例如,一些人,一旦成為名人,雖然在錢權名利上具有了相當的優勢,可他們反而變得更自卑,對童年時的夥伴、對貧苦家庭、對悲慘童年等一切人生的缺憾變得更加敏感,外在條件的優秀並未令他們真正自信,反而令他們更為自卑。
對這樣的人,我曾建議,必須單獨對內在的自卑做工作,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工作,而克氏給出了答案:承認自卑,因為自卑就是真相。
自卑必然是有這樣的原因——童年獲得的愛太少。那麼,圍繞著這個事實,當事人勢必會有很多感受,如悲傷、憤怒、嫉妒等。這些感受,就是真相,他不必做別的事情,隻需擁抱真相就夠了。
所謂別的事情,幾乎必然意味著執著於反相,如刻意追求外在的優秀,或刻意自欺欺人地說,我不慘,我一點都不慘,我幸福極了,簡直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樂的人。
越執著於反相,對真相就越懼怕。你不斷逃避真相,你的預期和目的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它們都是為了滿足你自欺欺人的需要的。但真相就在你心中,你根本無法逃避。於是,你的心越來越分裂,各種心理問題因此而生。
但是,一旦擁抱了真相,承認自己的慘,並接受悲傷或其他自然情感,你會立即獲得解脫,並因而獲得巨大的力量。
理解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說一些小的故事吧。前不久,有兩個晚上,我忽然間又有些怕黑,還有些神經質的擔憂,但又說不清這個擔憂是什麼。第三個晚上,我忽然間明白——這不是思考的結果,而隻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信息——怕黑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我的擔憂是什麼。於是,怕黑的情緒立即消失了。
對此,克裏希那穆提說:“我們對自己頭腦裏的活動往往是缺乏覺察的,不過你一旦毫無揀擇地覺察到其中的活動,憑著那份覺知和留意,就能將喋喋不休的妄念止息下來。試試看,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這的確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所以,大前天,一個女子問我,同事要給她舉行一次盛大的歡送會,她特別擔心自己會哭,她怎樣才能控製住自己不要哭得太失控。
我建議她說,你對自己說,我就是想哭,做足了準備,要大哭一次,這樣就可以了。她說,好,她試試。
那麼,可以預料,她不會哭得失去控製,因為她不再執著於反相。
有些人,我們稱之為嫉妒狂,因為他們吃醋到可怕的地步,譬如邱興華,因懷疑妻子被別人摸了一下而一口氣殺了9人。然而,嫉妒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認為自己不嫉妒,最嚴重的是對於自己的嫉妒情緒,似乎沒有一點覺知。
也就是說,嫉妒就是他們的真相,但他們一直執著於反相,根本不承認自己嫉妒。假若他們想改變自己,克裏希那穆提的建議是:“覺察到自己在嫉妒,便是從嫉妒中解脫了出來。”
要做到空寂,方法是放下,就是放下自我,因為自我中藏著太多虛妄。我那兩天神經質的怕黑就是虛妄,明明嫉妒成性卻認為自己不嫉妒,這也是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