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穿紅色旗袍的半百新娘(1 / 3)

1964年7月4日,張學良和趙一荻的婚禮在台北杭州南路伊雅格的寓所舉行,婚禮的主調是簡樸而隆重,這場遲來的婚禮遲到了三十五年,那年,張學良六十四歲,趙一荻五十一歲。

張學良穿了件薄西服,打了條帶條紋的淺色領帶,很像個新郎官的樣子。趙一荻則穿著紅色旗袍,佩戴白色珍珠項鏈,嬌羞而美麗。看得出她很激動,等待了這麼多年,終於等來了這一天,她很珍惜這個日子,氣色也顯得格外好。

婚禮非常低調,參加婚禮的一共就十二個人,嘉賓雖然少,卻都是中國曆史上的大人物,有蔣夫人宋美齡、“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國策顧問何世禮、立法委員王新衡、著名畫家張大千,以及與張學良同年出生、同名漢卿、在沈陽一起長大的馮庸。證婚人是年事已高的牧師陳維屏,主婚人是國民黨前聯勤總司令黃仁霖。

陳維屏牧師用他那老成穩重、略帶神秘的聲音問張學良:你願意娶這個女人做你的妻子嗎?

張學良回答的語氣很堅定:我願意。

這是他第一次親口說出,願意娶一個女人做他的妻子,這個女人是趙一荻。

陳牧師又問趙一荻:你願意讓這個男人做你的丈夫嗎?

趙一荻眼含熱淚大聲說:我願意。

平時她說話沒有這麼大聲,這一次卻破例使足了力氣做出這個回答。是的,她願意,她發自內心的願意,為了這個承諾,她什麼都可以付出,她的淚水一半是快樂幸福,一半是辛酸和委屈,等待了三十六年,伴著自己的男人在牢籠中度過了二十多年,才等來一個遲來的名分,從這一刻起,她才正式算是張學良的妻子了,從這一刻起,她不再是張學良的秘書了。

伊雅格用相機記下了這神聖的一刻。

趙一荻輕挽張學良的手臂,笑得燦爛而嫻雅,那姿態依然是大家閨秀的優雅。張學良幸福地微笑著,他們身後是掩映在鮮花中神聖的十字架,感謝神聖的基督,讓他們有了這一場曠世婚禮。

這張照片成為趙一荻的最愛,她把它珍藏在銀行保險箱中,她像在乎這場愛情、這場婚禮一樣,在乎這張照片。

1964年7月21日,多年沒了消息的張學良又出現在新聞媒體上,台北各家報紙都紛紛登出了他們結婚的新聞,特別是《聯合報》在第三版的頭題位置,居然冠以幾行大字標題隆重報道。

張學良和趙一荻的婚禮成為那個夏天台灣最具有轟動效應的新聞,他們的曠世愛情傳奇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八卦,許多不再相信愛情的男女,又開始相信愛情了。

他們在士林凱歌教堂接受了洗禮,成為基督合格的信徒。

他們對基督教是虔誠的,就像趙一荻對待愛情那樣虔誠。

張學良戴上老花鏡,像研究明史一樣研究《聖經》,試著撰寫傳經布道的文字,他翻譯了《相逢在髑髏地》,以曾顯華的筆名公開出版。趙一荻則寫了《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四本宣傳聖經的小冊子,以趙多加的筆名出版。在《新生命》中,有這樣的句子:“為什麼才肯舍己?隻有為了愛,才肯舍己。世人為了愛自己的國家和為他們所愛的人,才肯舍去他們的性命。”這是她用一生的情愛經曆總結出的至理名言,隻有為了愛,才肯舍己,她之所以舍己,就是因為和張學良的愛情。

結婚是一切幸福的開始,那之後,他們的待遇也莫名其妙地提高了。家中給配備了兩個廚師,兩個司機,住所的麵積越來越大,盡管還是有守兵和門禁,比過去卻是鬆多了。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趙一荻卻再一次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