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多情老少帥的最後風流(1 / 3)

漫長的幽禁生涯沒有盡頭,1975年蔣介石去世了,蔣經國上台任國民黨主席,張學良依然處於軟禁狀態,隻是自由度比過去大多了,不再局限於在台北指定的地點活動,在有人監視的情況下,可以在整個台灣地區活動。

蔣經國和張學良的私交是不錯的,他尊重張學良,把他看做朋友和老師,經常去探望他,還曾經親自為張學良兩次選擇住宅。但是,他不能讓張學良徹底恢複自由,大概老蔣活著的時候給兒子留下話了,父命難違,再說張學良也一大把年紀了,這個自由度也足夠他四處遊覽、社交了。

1988年蔣經國去世,算起來,張學良已經讓蔣家父子幽禁了整整五十年了。他和趙一荻的生命力真是頑強得令人歎服,不但把老蔣熬到那邊去了,還把小蔣也熬走了,而他們的身體總的來說還硬硬朗朗的。

蔣家王朝結束了,大家就覺得再沒完沒了地幽禁著張學良夫婦有些沒道理了,為張學良翻案平反的呼聲此起彼伏。

張學良考慮到老蔣和小蔣雖然不在了,宋美齡還在,她這些年待自己不薄,還是要給她留一點麵子,別讓她覺得他們太不懂事。張學良讓侄女張閭芝代筆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意在告訴大家自己和趙一荻過得很自由,沒有誰難為他們,他們也不願意改變現在寧靜的生活方式,勞大家費心惦記了。

張學良的社交活動也確實比蔣氏父子在世的時候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他八十九歲大壽祝壽會雖然沒有邀請太多人,卻意外地很隆重,而九十華誕的祝壽活動是東北同鄉和國民黨一些元老親自為他籌辦的。1990年6月1日,祝壽大會在台北圓山大飯店12樓昆侖廳舉行,鄧穎超發去了賀電,當時台灣正在執政的李登輝派人送去一副壽屏和一盒人參,宋美齡送去一個精致的花籃,陳立夫則專程從美國趕到台灣。參加祝壽活動的賓客至少有兩三百人,還有上百個來自各家媒體的新聞記者,場麵不但隆重,還非常熱烈。

那一天,趙一荻特別高興,跟隨張學良過了五十多年的囚禁生活,最讓她快樂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他們結婚的那天,那個日子他們是主角,第二件就是張學良九十華誕的祝壽活動,他們又成了主角。這麼多熟悉的麵孔,這麼多張笑臉,她喜歡看這樣的笑臉。

她終於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她的張學良,她的漢卿雖然沒有正式平反,社會上、輿論上已經開始重新評判他了。她親手撰寫了一篇文章《張學良是怎樣的一個人》,用她的視角,用陪伴了他半個多世紀的女人的視角,解讀她心愛的丈夫。這篇文章居然發表在了台灣《中央日報》上,可見張學良的平反已經指日可待了。

在《張學良是怎樣的一個人》裏,趙一荻告訴給人們一個她所了解的張學良:

張學良是一個非常愛他的國家和他的同胞的人。他誠實而認真,從不欺騙人,而且對他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絕不推諉。

他原來是希望學醫去救人,但是事與願違,他19歲就入了講武堂。畢業之後,就入伍從軍。他之所以參加內戰,不是為名,不是為利,也不是為爭地盤。他開始是為了遵循父親的意願,後來是服從中央的命令,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不斷地壓迫和無理的要求,暴露了它侵略中國的野心,亦更加激起他抗日的情緒。他不願看見自己的國家滅亡、人民被奴役,但是單靠東北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抵抗日本的侵略。所以在皇姑屯,他的父親被日本人謀殺之後,他就放棄他的地位和權力,毅然易幟與中央合作,使國家能夠統一,希望全國能夠團結起來一致抗日。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占領了東北;他就不忍再看到自己的同胞互相殘殺,削減國家抗日的力量,所以他就主張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他並不愛哪一黨,亦不愛哪一派,他所愛的就是他的國家和他的同胞,因此任何對國家有益的事,他都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