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不許孝(4)(1 / 2)

吳仕期案

風波的主角叫吳仕期,是寧國府生員,由於南北路途遙遠,信息交流不暢,所以直到1577年十月中旬,南方才知道了奪情事件的全部。吳仕期腦子靈光,也有傳統道德意識,認為張居正不回家丁憂是人心世道的大變。黴運當頭,他決定上疏請皇上朱翊鈞收回奪情的命令。

太平府副知府(同知)龍宗武是張居正的人,聽到有人還要火上澆油,立即把吳仕期捉進大牢,隨後給好友操江禦史胡檟通氣。胡檟連忙報告給張居正這件事,同時又報告了另外一件事。

這件事也和當時的張居正有關,那就是流傳在南方多時的《劾張居正疏》。據流言說,作者正是鼎鼎大名的海瑞。張居正稍作分析,就得出正確結論:海瑞不可能是這道奏疏的作者。海瑞自在朱載垕時代罷官後就再未出山,海瑞這人在其位才謀其政,所以絕對不能是他。之所以要把作者說成海瑞,是因為海瑞在江南極負盛名。胡檟自然而然想到的真正作者是吳仕期,張居正也認為是吳仕期,但他卻去信給胡檟說:“這件事你就不要驚動朝廷了,本來奪情一事已經完結,如果你再向朝廷報告吳仕期案,恐怕會再起風波。這些人都是噴血自汙之輩,沒必要和他們計較。請你知會龍宗武,就在太平府明察秋毫,徹底查明這件事。如果吳仕期不是作者,馬上釋放;如果他真是《劾張居正疏》的作者,也請龍宗武秉公辦理,不可有私心。”

胡檟和龍宗武坐到一起,對張居正的這封信開始謹慎研究。龍宗武抓耳撓腮道:“元輔大人這是什麼意思?搞不懂啊。”

胡檟從張居正的字裏行間得到確切的信息:“元輔大人不想株連。”

龍宗武不明白。

胡檟道:“如果我們真把吳仕期案上報朝廷,必會牽扯出無數人,此時正是皇上震怒之時,這些人肯定逃不了。”

龍宗武不置可否:“那該如何審理此案?”

胡檟笑道:“事情在你這裏開始,就在你這裏結束。”

龍宗武終於做出了恍然大悟的樣子:“元輔實在高明。”

七天後,吳仕期在太平府大牢中被活活刑訊逼供而死,這件事告於結束。顯然,這是起冤案,胡檟和龍宗武對此要負責。那麼張居正呢?

也許他根本沒有要殺吳仕期的意思,他隻是希望盡快結案,不一定非要取了吳仕期的小命。可他的下屬們卻忠心耿耿,認為非如此不可。人類曆史上,這種事不勝枚舉,這都是權力惹的禍。

吳仕期的死悄無聲息,所以奪情事件並未在南方掀起餘波。張居正現在安全了,四十九天守孝完畢,他去見了朱翊鈞。

一見到朱翊鈞,張居正終於把持不住多日來所受的詆毀,流下委屈的淚水。朱翊鈞安慰他:“先生孝情已盡,朕為社稷,屈留先生。先生看在父皇的麵上,成全始終,可謂大忠大孝。”

張居正的眼淚嘩嘩,這是真哭。他隻有忠,並無孝。人世間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孝”活生生被眼前這個小孩和他那炙手可熱的權力埋葬了,如今隻有忠,用最極限的忠來彌補他的不孝。

他說:“皇上前後聖諭多次,委曲懇切,臣怎敢不遵?又有先帝的托付,臣當以死報,今日更不敢違背。可是皇上您知道嗎?臣天性愚直,凡事隻知一心為國,不能顧忌人情,以致叢集怨仇,久妨賢良之路。皇上如此聖明,現在就該放我回家,讓我盡遲到的孝道,也可保全晚節。”

這段話說得很有水平,張居正是想告訴朱翊鈞,他一心為國,因為聽從了您的命令而不丁憂,卻得來了很多人的攻擊。雖然那些人已受到懲罰,可這口氣還是咽不下去。他也不是咽不下這口氣,而是因為朝堂之上還隱藏著這麼多異己者,如果讓這些人繼續隱藏,他的改革大業仍會受到阻撓。他的想法是,要趁這個機會,一來報仇,二來清除潛在的障礙。

朱翊鈞年紀還小,當然聽不明白張居正這段話背後的意思。他安慰張居正:“先生精忠為國的心,天地祖宗知道,太後和朕也知道。那群陰險小人乘機生事,自有祖宗的法度治他,先生不必介懷。”

張居正必須要介懷,可他不知該如何開口,而且自奪情事件之後第一次見皇上,有些話不能說。

他沉默了許久。朱翊鈞知道這件事還沒完,說:“先生先上班吧,其他事慢慢說。”

張居正等的就是這句話,叩頭謝恩。1577年十一月初六,張居正穿著孝服(青衣角帶)緩緩地走進了內閣。

呂調陽和張四維看到張居正的眼神裏帶著陰柔的殺氣,馬上感覺到,張居正已準備反攻!

閏察:張居正的反攻

呂調陽和張四維的感覺很快成為現實。張居正用一天時間處理了內閣多日來遺留的事,第二天,就對兩人說:“這段時間彗星向東北直射,天象大變,人間恐怕有不正之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