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結局(1)(1 / 3)

與皇室矛盾升溫

1581年春,朱翊鈞冷不防地再度提出外戚恩蔭的問題,張居正很是鬱悶。外戚恩蔭的問題,早在兩年前朱翊鈞嶽父封伯時就已解決,此時又被朱翊鈞提出,張居正無法明白這位皇帝小兒的心思。

朱翊鈞這次提出,要把嶽父王偉的弟弟王俊加恩授職。張居正和張四維、申時行商議,商議了大半天,張居正覺得精力不濟,索性就做了心中早想好的主張:授王俊錦衣衛千戶。

可這道票擬才進宮沒多久,朱翊鈞的手詔又到了。張居正被從疲憊的夢中驚醒,聞聽朱翊鈞的手詔:“正德年間,皇親夏助等人,都授錦衣衛指揮使等官世襲,今為何止授王俊千戶?又無世襲字樣?”

顯然,這是極度不滿下的詰問。張居正隻好親自去見朱翊鈞,向他解釋。

張居正說:“對非有軍功的皇親不封爵,不世襲,這是兩年前製定的規矩。當時皇上也是同意的,怎麼如今要自壞規矩呢?”

這話有些不敬,朱翊鈞的火氣冒上來:“張先生,您總說不違祖製,可不世襲就違背了武宗皇帝時的製度,這是違背祖製啊。”

這話充滿了指責的火藥味。張居正不管他,說:“皇上有仁慈之心,加恩外戚,做臣子的當然要照做。”

朱翊鈞想不到事情如此順利,竟一時不知該如何進行下去了。他坐穩了,試探地問:“當真?”

張居正說:“當然!”

“那就擬旨吧。”

很快,張居正的票擬來了:“授王俊錦衣衛指揮使。”

朱翊鈞跳起來,抖著張居正的票擬,向身邊的太監們咆哮:“世襲呢,世襲兩個字呢?!”

張居正又來了,朱翊鈞像是複讀機:“世襲呢?世襲兩個字呢?!”

“錦衣衛指揮使已是最高榮譽,倘若再加世襲二字,恐怕和祖製違背。”這是張居正不緊不慢的回答,他越是這樣氣定神閑,朱翊鈞就越生氣。

“祖製?我不是跟你說了嗎,武宗在位時,外戚的職位就是世襲的。”

張居正仍是一副不溫不火的樣子:“皇上明鑒,祖製並非都是完美無缺的。尤其是武宗皇帝在位時,奸賊小人太多,導致政體紊亂。世宗皇帝繼位後,將一切弊政全部改正,複我祖宗之舊,這才是我們要遵守的祖製。武宗一朝是改變了祖製,我們絕不能將錯就錯,違反祖製。”

朱翊鈞氣得七竅生煙:“張先生為何在升王俊為錦衣衛指揮使之前不說,這個時候又說?”

張居正最近感到朱翊鈞的脾氣越來越大,其實可以換一種說法,朱翊鈞要擺脫束縛的心越來越強!

朱翊鈞的問題正中張居正的計策,他說:“臣認為皇上聰明睿智,正大無私,應該能想明白這件事的利害。官職是公家之物,不可輕易授人。尤其是世襲,和浪費金銀沒有區別。我常和皇上講,浪費可恥,節儉光榮,原因正在此。皇上現在醒悟,也為時不晚。”

朱翊鈞愕然,顯然,張居正把他輕而易舉地繞了進去。在這種時候,他不可能再毫無廉恥地糾纏“世襲”那兩個字了。

如你所知,朱翊鈞不可能心服口服。張居正的話語中毫無誠意,全是詭辯,所以朱翊鈞對張居正的恨就更加濃重。

除了朱翊鈞之外,張居正又和李太後的信仰發生了矛盾。李太後多年來信仰佛教。普通老太太信仰佛教,無非是買個廉價佛珠,每日數珠罷了。但李太後有權有錢,所以信仰起來就非比尋常。1581年夏初,李太後在五台山建大寶塔寺,要內閣票擬。張居正和張四維抱怨說:“李太後真以為錢是大風刮來的嗎?這麼多年,咱們披肝瀝膽,星夜奔馳,才積攢了這麼點錢,都被她拿去建寺廟了。那玩意兒有什麼用?”

施舍,要是做看得見的功德,不但向和尚的寺廟裏捐錢,還給普通百姓捐款,這是張居正可以容忍的,但建各種毫無必要的寺廟,張居正卻很有意見。

他如數家珍道:“萬曆二年建承恩寺、海會寺,三年修東嶽廟,四年建慈壽寺,五年建萬壽寺。這些寺廟有何用?無非是慫恿更多的懶惰之人看到不勞而獲的希望,進寺廟出家而已。”

這是宗教問題,張居正堂堂大言,一語道破,讓張四維和申時行很是欽佩。欽佩是欽佩,申時行卻說出問題的關鍵:“那大寶塔寺的問題……”

張居正沉思起來,他想起萬曆元年的一件事。當時李太後對朱翊鈞說要建涿州胡馬河、巨馬河兩條大橋。朱翊鈞對張居正說了這件事,張居正立即反對說:“皇上繼位之初,應與民休息,建橋太勞民,而且耗錢,恐怕有關部門不會辦理。”

朱翊鈞若有所思。幾天後,他對張居正說:“母後說了,一切花銷都由母後來,一錢不取於官,一夫不取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