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極!”張居正叩頭說。
每想到這件事,張居正就極為欣慰。他不反對做功德,但特別厭惡用百姓的錢做功德。可李太後的識大體也隻這一回,而且李太後也並未識到底,還是從國庫挪用了五萬兩銀子。
萬曆二年正月,兩座橋完成,李太後一算賬,居然花掉了七萬兩白銀,這使她吃了一驚。所以在涿州建碧霞元君廟時,她還是向政府張了口。
張居正對當時的工部尚書朱衡說:“國家建築方麵,你是負責人,你怎麼看?”
朱衡氣鼓鼓的:“這怎麼能是國家建築?”
張居正笑了笑:“是不是國家建築,你跟我說不著。”
朱衡眼珠轉動,恍然大悟,這種事應該和皇上去說。於是他上疏請停工,但毫無效果。張居正琢磨了半天,竟然同意,把朱衡氣個半死。
當時的張居正自有他的算盤,他要取得李太後的支持,另外,他希望李太後能感恩,適可而止。想不到,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做功德也不例外。
大腦裏翻滾了許久,張居正才回到現實。他站起來對兩位閣臣說:“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必須要阻止李太後。”
可怎麼阻止?現在連朱翊鈞都不太聽他的了,李太後又如何肯聽?
張居正一生的智慧似乎已用盡,想了兩天,也想不出好辦法,隻能上疏請求李太後看在民生艱苦上,停止她的那些“功德”。
毫無動靜。
五台山已動工,工地上塵土飛揚、熱火朝天。
張居正無聲無息地歎氣,整個身影被北京血一樣的黃昏罩起,密不透風。他感覺到呼吸的衰竭和肺部火燒火燎的痛。
最後的交流
1581年四月下旬,江蘇、安徽等地發生水災,很多百姓無衣無食,起來造反。張居正拿著南京方麵的奏疏來見朱翊鈞。朱翊鈞看了奏疏,問道:“這淮安府、鳳陽府每年都有災情,怎麼回事?”
“這兩處地方從來都多荒少熟,元末之亂就起於此。”張居正的回答中規中矩。
朱翊鈞“哦”了一聲,忽然問道:“天災人禍,恐怕也有人為因素吧?”
張居正很高興:“皇上英明,當地政府官員不作為,也是天災無限擴大的原因之一。”
朱翊鈞有點沾沾自喜,張居正拋出了用意:“皇上應即刻下旨,發賑災物資給這兩處,同時動員其他未受災地區的民眾捐款捐物。如果這些還不夠,便就地取材,南京方麵儲存的銀米也能派上用場。民為邦本,不可忽略。”
“就依先生的意思。”
張居正思考了一會兒,緩緩開口道:“皇上剛才說天災人禍,真是極有見地。其實如果沒有人禍,天災就不會泛濫,因為有了人禍,天災才更成為大災禍。”
“張先生這話的意思是?”
“天災無可控,但天災之後的救災卻能控。無奈外省官員良知喪盡,一遇天災,先想自己的前程,眼睜睜看著百姓前仆後繼死於道路。等中央政府知道了,他們才假惺惺地上疏要求賑濟,但無數百姓已死於溝壑。救災物資一到,他們又中飽私囊,中央政府發出十兩銀子,到了災民手中連一兩都不到。”
朱翊鈞跳起來:“這些人渣,捉住一個重懲一個!”
張居正見朱翊鈞動了火氣,急忙說道:“以後有這種人,當尊皇上之意,定重重懲處。”
朱翊鈞氣鼓鼓地說:“張先生,為何天下有這種官員,隻顧自己不顧百姓?他們為何不懼王法?”
這種問題,張居正實在不知該從何回答。他想到多年來,雖有考成法嚴苛壓迫著官員們,行政效率的確有所提高,可仍有官員徇私舞弊,用盡各種辦法推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打得劈裏啪啦響,誰能讓這種人放下算盤,專注民生和國家?
朱翊鈞這個問題的答案,張居正認為不必說,說了也無用。他不是那種通過教化來改變世界的人,他沒有時間。
不過朱翊鈞的話讓他想到了另外的問題,於是他開始借題發揮:“近年來,賴祖宗和蒼天眷顧,國庫充盈,這都是考成法的功勞。但各處用錢也是揮金如土。大江南北每年都有災情,形勢越來越嚴重,近年中原地區又有風災,所以今年的國庫收入肯定不如往年。希望皇上能量入為出,宮中一切用度可減則減,賞賜方麵也量力而行。太後的慈悲心萬民矚目,何必再建造寺廟?用這些錢拯救災民於水火之中,豈不是無上功德,何必再做功德?”
這話簡直太大膽,但又發自為國為民的責任心,如果他不說,他就不是張居正。
朱翊鈞想了一下,說了一個字:“嗯。”忽然覺得這個字不夠分量,又補充道,“就依張先生的話,今年宮中用度皆從儉。賞賜呢,就按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