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腦子已亂成一鍋粥,裏麵什麼都有,唯獨沒有確定的解決方案。俺答汗雖死,但明帝國封他的“順義王”招牌還在,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把這塊招牌給誰。常理而言,當然是給最聽話的人,而且必須有力量讓韃靼各部落也聽他的話。
張居正思考了兩天,總算找到個人選,此人就是把漢那吉。可邊境官員們給他的報告中說,把漢那吉這麼多年來一直就沒能在韃靼部落樹立威望。張居正馬上通知他們:那就積極支持黃台吉。
黃台吉是個牛人,很快在韃靼各部爭鬥中脫穎而出,順理成章地繼承了“順義王”的招牌。張居正又提醒邊將們:“黃台吉囂張跋扈,很難駕馭,你們千萬要加倍提防。”
邊將們不以為然:黃台吉是靠咱們上位的,咱們承認他,他才是順義王,咱們不承認,就揍他。
得到如此論調,張居正拍著床吼起來:“蠢材,一群蠢材!”
庸人隻能看一步,政治家卻能看出十步外。那群被張居正稱為“蠢材”的人看到的是,韃靼又有了新順義王,和平仍如從前。張居正看到的卻是,必須要有一人能捆住黃台吉,而這個人正是張居正苦心拉攏多年的三娘子。
用聖人的話說,三娘子是個可塑之才,因為她喜歡中國文化。張居正馬上就抓住這點,在多年的時間裏,持續不斷地給三娘子洗腦。每次明帝國和韃靼會麵,三娘子都會跟隨。張居正就囑咐會麵官員給三娘子禮物,這些禮物包括漢人的精美服裝、漢人的化妝品、漢人的適合女子讀的書籍。
俺答汗偶爾會頭腦衝動,想要對明帝國邊境動兵,三娘子總能用道理勸住俺答汗。可以說,韃靼和明帝國的和平,有一半功勞屬於三娘子。
俺答汗死後,三娘子決定按漢人的規矩守孝三年,但黃台吉認為他有資格娶三娘子。三娘子大怒,帶著自己從俺答汗那裏繼承來的一萬精銳出走。
張居正幾乎魂飛魄散,揪著梁夢龍的袖子,氣喘如牛地說:“快,把三娘子攔住,此時正是用她之時,焉能放走她!”
梁夢龍像一隻老鼠被貓咬住耳朵,渾身顫抖:“張閣老,冷靜……我們……我們這就去辦。”
張居正死死地抓住梁夢龍,毫無鬆手的意思,一字一頓地說:“告訴去勸回三娘子的人,要他這樣和三娘子說,如果她和黃台吉成親,朝廷的恩賜繼續不絕,否則,她就隻是個韃靼婦女了。”
這話簡直是威脅,況且看上去這威脅的力度也不夠,難道三娘子會因為做個韃靼婦女而回心轉意?梁夢龍隻有疑慮的權力,沒有抗命的權力。他把張居正的這句話送到了邊關,邊關又派人追上了三娘子,一字不差地把張居正的話說給了三娘子聽。
三娘子隻猶豫了一會兒,就掉轉馬頭,回到了韃靼大本營。
張居正能用一句話就把三娘子勸回頭,隻因為多年來他早已看透了三娘子,她已經對明帝國形成依賴心理,這種依賴不是某些物質的賞賜,而是被明帝國看成同胞這一身份的認同。這是張居正多年苦心經營的成果,三娘子有生之年,韃靼和明帝國之間始終以和平為主基調。
北方暫時安定,南方又起波瀾。
最後的辣手
1582年二月,浙江杭州某軍區發生了一場規模巨大的兵變。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嘉靖年間有倭寇之亂,於是當地政府招募浙江平民組成新軍防禦倭寇。倭寇之亂平定後,這支四萬五千人的新軍就變成了防汛軍,月薪自然不高。這符合情理,因為他們已無大用處。
1581年時,戚繼光的心腹如往年一樣來給張居正送土特產。張居正和他聊天時,談到戚繼光在浙江時的事情。不知不覺,張居正就想到了那支新軍。他給戚繼光去信說:“這支新軍也曾受過你的訓練,很能打。不過現在南北方都兵源充足,該節省應該節省,我覺得應該裁撤。”
戚繼光回信謹慎地說:“這支軍隊的確很能打,倘若將他們遣散回家,恐怕將來難以駕馭。”
張居正認為戚繼光分析得很對,曆來正規軍被解散後,士兵回到老家都遊手好閑,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他考慮了一下,決定將士兵並不多的月薪削去三分之一。
這並非理想的辦法,卻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張居正在做這個決定時,曾征求浙江方麵多方意見,浙江官員全部同意。其實有人持不同意見,但張居正這幾年已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誰的意見和他不同,誰就是在挑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