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裏略的落體實驗開創了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經典範式:
(1)科學理論規律是實驗或實踐的歸納;
(2)科學理論規律的最佳表述是以數學形式演繹出的定律或定理;
(3)在完備的理論中,同一學科的若幹定律或定理應當構成一個以極少前提出發、
又符合邏輯的封閉體係。
從十七世紀至今,西方科學哲學界評價世間一切涉及科學內容之學說的標準皆如上述。
2.以易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國際地位
易經的實質內容雖涉及了天、地、人(即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各種領域,無論其實象
般若,亦或其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都是中國古典科學哲學的典範;但《周易》的直觀表現形式卻是易占六十四卦及其卦辭和爻辭。
從十六世紀法國傳教士金尼閣(1577─1628)開始,西方漢學家不斷有人把《周易》譯成西文,但鑒於中西文化無論思想方法,還是表達形式都難於類比,若把《周易》譯成的西文再直譯成中文就變成了“關於機會的書”。在現代科學哲學中,關於機會的數學理論是概率論、是非確定性理論,而《周易》卻不是用非確定性理論表述,而是用確定性理論坦陳的。所以,國際上大都不承認易經是一門科學哲學學說,認為易經是古老中國的一類關於占卜的方術文化,遠沒達到科學哲學高度。豈不知,非確定性理論是定解條件可進一步完善的理論,而確定性理論則是定解條件完整的理論;從這個角度看,《周易》應比現代預測學更完善,是更高層次的理論,隻是沿用了西方學者完全不熟悉的術數表述,而未能用現代數學形式陳述,並非遠沒達到科學哲學高度,而是有待現代化罷了。
北宋易學家邵雍(1011—1077)以數學觀念將易經六十四別卦按一定次序不同規則排成了橫圖、方圖、圓圖。他在《皇極經世》中明白指出:“太極既分,兩極立矣。陽下交於陰,陰上交於陽,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疊用柔剛,《易》六位而成章也。”如此,便用語言模式明確給出了六十四卦的六位二進製數係。邵雍的六十四別卦卦序常被稱之為邵子卦序。若用‘ ’和‘’兩個符號構成的卦象論邵雍的六十四卦卦序,並與用0和1表示的二進製數對應起來,邵雍的六十四卦卦序就可寫成一組有序六位二進製數係的現代表達。可是,由於以往鮮有國人從二進製數學角度深入研究邵子卦序的數學實質,二十世紀,以葛蘭言、巴爾德、愛頓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學者認為,邵雍的六十四卦排布圖隻不過碰巧排出了一個與萊布尼茲的二進製數不謀而合的抽象順序係統。殊不知,1660年斯比塞爾在荷蘭出版了載有介紹易經的《中國文史評析》一書,而斯比塞爾跟萊布尼茨(1646—1716)過從甚密,《中國文史評析》是萊布尼茨1679年發表《二進位數學》前十多年參考過的書。
同樣地,以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中醫學說,像藏醫、梵醫、蒙醫等古醫學一樣,由於沒有與解剖學、病理學、藥物動力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之類的現代科學掛鉤,也沒有完成自己獨到的數學理論體係,因而迄今不被現代正統醫學承認,國際醫學界大都以為中醫隻不過是一類缺乏現代科學理論支撐的奇巧淫技。
三、周易哲學文化現代化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