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孔子的科學精神與李約瑟難題(1)(1 / 3)

劉梅蘭 袁宏禹

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思想史分冊的導言部分開宗明義地說道:“我們將從儒家開始,以示尊崇,因為它在後來一直支配著整個中國的思想,雖然它對於科學的貢獻幾乎全是消極的。”筆者認為李博士的這句話很值得商榷。在筆者看來,儒家思想雖然是以人文思想見長,然而其中卻蘊涵著科學精神,否則中國就不會出現科學。這從李約瑟博士的質疑中可以窺斑知豹。1954年,李約瑟學者首次提出這樣的疑問:在第一至第十五世紀,中國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可是,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隻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論?中國沒有科學,那麼就不會有李約瑟學者的質疑。一英國學者梅森(Stephen F Mason)在談到科學的起源時指出:“科學主要有兩個根源。首先是技術傳統,它將實際經驗與技能一代代傳下來,使之不斷發展。其次是精神傳統,它把人類的理想和思想傳下來並發揚光大。”而儒家創始人孔子思想中的科學精神隨處可見,並且其科學精神還綿延到後來的儒家。

目前,默頓的科學規範論在界定科學精神特質方麵比較權威。筆者在此文中以默頓的規範論為參照係來探究孔子及其後來的儒家科學精神特質。

一、默頓的科學規範論

默頓在《科學界的規範結構》中闡述道:“約束科學家的有感情色彩的價值觀和規範的綜合體。這些規範以規定、禁止、偏好和許可的方式表達。”“四種製度上必需的規範——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以及有組織的懷疑態度,構成了現代科學的精神特質。”

(一)默頓的科學的精神特質

1.普遍主義

普遍主義直接表現在下述準則中,即關於真相的斷言,無論其來源如何,都必須服從於先定的非個人性的標準:即要與觀察和以前被證實的知識相一致。無論是把一些主張劃歸在科學之列,還是排斥在科學之外,並不依賴於提出這些主張的個人或社會屬性;他的種族、國籍、宗教、階級和個人品質也都與此無關。“普遍主義規範的另一種表現是,要求在各種職業上對有才能的人開放。……科學的精神特質與更大的社會的精神特質不一致”。

2.公有性

財產公有製的非專門的和擴展意義上的“公有性”,是科學的精神特質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意即,一有科學發現就應當公開發表,使之盡快進入科學交流係統,自己不能隨意使用和處置它們。

3.無私利性

無私利既不等同於利他主義,也不是利己主義感興趣的行動。對無私利性的要求在科學的公眾性和可檢驗性中有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這種環境有助於科學家的正直。簡而言之,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的唯一目的是發展科學知識。

4.有組織的懷疑精神

有組織地懷疑與科學的精神特質的其他要素都有不同的關聯。它既是方法論的要求,也是製度性的要求。按照經驗和邏輯的標準把判斷暫時懸置和對信念進行公正的審視,業已周期性地使科學陷與其他製度的衝突之中了。意即,科學家時刻得保持懷疑精神與批判態度,並且不崇拜權威,即使常常陷於與其他社會製度的衝突之中也在所不辭。

(二)默頓的科學精神特質與清教的精神特質的相似性

默頓從“曆史上清教徒的最好的代表人物”理查德?巴克斯特(Baxter)所著的《基督教指南》一書中,發現了關於清教精神特質的主要因素的經典性表述,後來他把它概括為七點:“(1)對功利主義不加掩飾的強調;(2)對世俗的興趣;(3)相信對世界本質的科學理解表明了自然的偉大創作者上帝的榮耀;(4)挑戰各種形式的權威的權利乃至責任;(5)強烈的反傳統主義傾向;(6)徹底的經驗主義;(7)崇尚理性”

美國科學社會學家斯托勒認為,默頓提出的普遍主義等四個規範與十七世紀新教倫理有著明顯的相似性。這正如默頓所言:“科學體現了一些行為模式,它們投合清教徒的口味。首先就在於它擁有兩種受到高度賞識的價值:功利主義和經驗論。”

“可能正是在這一點上,清教主義和科學最為氣味相投,因為在清教倫理中居十分顯著位置的理性論和經驗論的結合,也構成了近代科學的精神實質”。

默頓對科學精神的界定及其與清教的科學精神特質的相似性,這些都在啟發筆者探索孔子及其後來的儒家思想中所蘊涵的科學精神特質。

二、孔子思想中的科學精神特質

(一)孔子善疑及一切依理性為依歸

孔子的懷疑精神及其重視理性的思想通過他的話語投射出來。辟如“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孔子的善疑及重視理性的精神也得到李約瑟博士的認可與讚賞。李約瑟博士在思想史分冊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孔子本人也時常告誡人們不要妄作判斷;他說,要存疑,而在沿用舊籍時應遵循良好的舊範例,寧可闕疑,也不要杜撰不實之辭。”就是提倡不盲從,不附和,一切依理智為依歸。而孔子的善疑與重視理性,甚至還相當功利的思想都在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所界定的科學精神特質的範疇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