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孔子的科學精神與李約瑟難題(2)(2 / 3)

而筆者卻認為這恰恰是儒家的高明所在。勿庸置疑,人們發展高科技的目的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然而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認為:“科學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對提供毀滅人類社會的工具負有責任,據說,它會使我們的文明陷入永久的黑暗和混亂之中。”兩次世界大戰血淋淋的現實還曆曆在目,那是高科技用在非理性的一麵的例子之二。而儒家強調唯理主義以及重視引導人們關注現實生活,這可以說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基調,也是更有利於科學發展。

(二)提倡“仁愛”之美德

在《論語》中有段話:“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這是他世界觀的核心。

孔子的仁愛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成為中華傳統美德。正因為儒家仁愛思想孕育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之美德,所以,中國無論如何強大也都不會去侵略其他國家。而恰恰相反的是西方國家的一強大就去侵略他國。這從整個人類曆史進程史來看,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人為地讓世界曆史進程倒退。

當筆者在反思“李約瑟問題”時,似乎覺得李博士很自豪於大西洋沿岸能產生出近代科學。在各國都在進行高科技競賽的當今時代,在國防軍事方麵都在進行高科技的較量,導彈、原子彈等先進武器若都應用出來,可能會讓地球上的文明毀滅好幾回。再加上日益嚴重的全球化環境汙染問題,大家都在擔心地球的存在期限。因此,有識者都在想人類的未來何去何從?有科技實力的國家就想轉移到其他星球上去住。雖然“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是,也許還沒等到那天,若再出現“希特勒”之流的人,地球文明就要毀滅了。因此,在高科技時代,更要關注人文精神的發展。

(三)中庸之道

孔子曾說過:“過猶不及。”(《論語?先進》)孔子提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這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中庸這個概念。孔子提出中庸之道應用之原則:“……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第六章)孟子對孔子的“中庸”思想做了充分的發揮,他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一章)中庸之道雖然是規範人們的倫理思想,但是它肯定了一定事物或行為的質與一定的量相聯係,達不到或超出了這個量,質就要轉化,要求反對“過”和“不及”。這關係到“質”與“量”在轉化過程中“度”的問題,這蘊涵在默頓所界定的科學精神特質的範疇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處理事情若能做到中庸之道,是非常理性而智慧的。提倡個性自由化的後工業化時代的大多數人們在行為準則上有“過”和“不及”之現象,不同國家在處理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與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方麵也存在“過”與“不及”之狀況。因此,當我們在解“李約瑟難題”時,不要局限於問題本身,為問題而解答問題,我們要站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看問題。當我們在解李約瑟難題時,不要忘了一個根本,那就是:我們無法選擇固有的生產力,我們隻能麵對它。當我們麵對固有的生產力時,我們要遵循客觀規律。同時,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全盤拋棄中華文化傳統中的精華部分,也不要跟著李約瑟學者非難儒家思想的思路走。我們應當很自豪於孔學思想中科學精神處處可見。當我們在反省我們的不足時,我們更要堅信孔學思想中所擁有的科學精神的價值所在。

第一章 “使由使知”章句辨義——兼論儒家“善教”思想的基本理路

李德嘉

引言

《論語?泰伯》中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代學者對這一句話的注疏並無太大分歧,然而在近代以來卻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許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使他們照著我們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們知道那是為什麼。”而另有一些學者則認為對這句話的句讀有問題,正確的句讀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一來,對這句話的理解就變成:輿論所許可者,則使百姓共由之;如果輿論不許可,則使百姓共知之。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方式,孔子的這句名言就不僅不是愚民思想,而且富含了深刻的現代民主精神。我們可以發現對這句話的理解實際上關係到對儒家政治思想定性的重大理論問題。由於對“民可使由之”這一章的理解不同,因此,一些從專製王權角度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學者就將此章句作為儒家愚民的經典依據,而另一些學者則從這句話中讀出了現代民主政治的意味,並以此作為論證儒家政治思想可以轉化為現代民主政治的論據。僅僅靠文本的疏義訓詁或是句讀的變化都不能為正確理解這一章句提供有力的論證,必須在深刻理解儒家政治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從儒學整體脈絡的角度上來理解“使由使之”的內在涵義。張分田教授就是從儒家思想的整體脈絡上去理解這句話的,他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張教授指出,論語的詞義研究和思想體係分析表明“民”在孔子的話語體係中是心智愚昧、道德瑕疵的群體,因此,道德有缺失、心智不健全的“民”就需要統治者“風行草偃”式的道德教化。正是由於孔子將“民”看作是道德瑕疵、心智愚昧的群體,於是,對待草民就隻能是“使由”而“不可使知”,並且需要統治者的道德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