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分田教授從儒家的思想體係分析入手研究“使由使之”章句的涵義,這從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角度而言很具有啟發性,但是,筆者認為張教授的一些觀點依然值得商榷。探討這些問題實際上已經離開了簡單的章句意義之爭,而涉及到一些儒家的社會治理模式的探討。要理解這一章句的內涵,需要對幾個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回答:第一,儒家到底是怎麼認識“民”的?所謂“民者,暝也”是否是認為百姓心智愚昧而道德有瑕疵,“小人喻於利”是一個價值判斷還是一個事實描述,這些是否可以作為論證孔子輕視“民”的依據?第二,不可否認,儒家確實強調教化的意義。那麼,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孔子所謂的“教之”到底是怎樣內容的教化?是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風行草偃”,即統治者通過樹立道德楷模來實現對百姓的道德教化?本文希望從儒學政治思想的整體脈絡上去把握《論語》的個別章句,通過其他儒家經典與《論語》各篇章的內容互證,來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紛爭百年的《論語》名言做出一個嚐試性的回答。同時,本文並不僅僅滿足於解決章句的詞義、字義,而是希望透過這一章句的解讀來探討儒家“善教”思想的內涵與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自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先秦儒家思想與統治者的思想相互結合而形成所謂“正統儒家”,“正統儒家”與先秦的原始儒家思想差異很大。在這裏我們不展開討論區別,隻是說明一點,本文所討論的儒家都是指先秦時期的原始儒家而言,不包括大一統之後的所謂“正統儒家”思想。另外,原始儒家的思想與中國古代政治法律製度中所體現的所謂“儒家化”的內容也有區別,本文對儒家的評述隻涉及先秦原始儒家典籍中所體現的思想而不涉及中國政治史、法製史上的“儒家化”實踐中所體現的思想。
一、回歸“使由使知”章句的傳統理解
1.近代思想家的過度詮釋
近代以來的許多大思想家都對這句話有過全新的闡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嚴複和康有為。嚴複詮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語的新意在於,嚴複主要從“由之”、“知之”的“之”字入手,結合西方的政治理論,認為“之”字無非是指道德、宗教、法律而言,然而這三者實際上“以情勢利害言,皆可使由而不可使知”。因此,聖人所言隻是一種事實的描述,並不含有愚民的含義。而康有為對“使由使知”的理解則秉承了他作偽經考的一貫作風,凡是難以理解的聖人之言一律斥之為“偽”。康有為認為愚民思想是老子之教,而絕非聖人之所立言,因此,這一章句可能是“劉歆傾孔子偽竄之言,當削附偽古文中”。這些理解雖然十分具有新意,但是論證卻很難站得住腳。因此,這些大思想家雖然意圖在為聖人回護,力斥那些將孔子思想視作愚民思想的說法,但是由於他們的論證缺乏充分的依據,因此也廣為後人所詬病。不但未能成功為聖人辯護,反而對後人理解這一章句增添了新的困難。
近代大思想家由於時代背景的限製,在解釋中國古代思想時往往喜歡以己意附會,以使古代思想出現新的意義,能夠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這樣的解讀誠然有其曆史意義,在當時而言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但是,就思想史的研究而言,需要的是搞清楚古人思想的真實含義,而不是任憑己意的穿鑿附會。附會古人,名為尊古,但也使古人的真正思想被掩蓋,實際上是對古人的大不敬。錢穆就曾經批評康有為以現代理念注釋《論語》的做法是:“貌為尊孔,實則尊西俗。”在考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文義的時候,筆者就發現了這一現象,對這一章句的意義紛爭實際上起自於近代的思想家,回護孔子者力持這一章句中的民主意義,反對者則將其解讀為愚民思想。近代思想家對這一章句的理解雖然眾多紛紜,但是並無益於真正解決問題,相反,古代的思想家對這一章句的理解卻沒有太多的爭議。因此,想真正理解“使由使之”的真實涵義,需要我們回歸這一章句的傳統理解,並且從儒學思想的整體脈絡上去把握這一章句的真實含義。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傳統注釋
(1)對“可”的字義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