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訓導入

案例分析:小組討論

案例1:某國減災項目:

某國某貧困鄉在遭受自然災害後,某機構決定在這裏實施災後重建項目。針對這裏較為貧困和人口出生率過高的情況,向當地婦女提供兩種資源:避孕技術和小額貸款,以減緩貧困,又提高計劃生育率。其方法是婦女隻要接受避孕環,就可以得到一筆小額貸款。這個項目實施後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被認為是一個不成功的項目。

案例2:某自然村減災項目;

某村因受自然災害及其他原因,有40戶群眾需要搬遷,有關部門為此出台了特殊的優惠政策:撥出50畝修建一個新村。新村內有花園、道路,住房分兩層樓和一層樓供村民選擇。新建的小區非常漂亮,可村民,特別是婦女抱怨說,房子盡管大了,卻有很多不方便,院子太小,不能養雞(可是養雞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院子停放小四輪後,收獲的莊稼沒有地方放;廚房太小,剪下當柴燒的果樹枝沒有地方堆放等等。

討論題:

1.分析這個項目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2.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小組討論結果:

1組:(案例1)

1.項目出現的問題:(1)該地急需的是災後基礎設施恢複和生產條件的恢複,分散式投入的小額貸款不能解決這個問題。(2)將投放小額貸款作為采取節育措施的“獎勵”措施,對災民沒有吸引力(不能產生較為顯著的效益)。(3)伊斯蘭地區群眾對計劃生育措施的接受存在障礙。

2.啟示:(1)製定項目計劃必須分輕重緩急,突出針對性,要解決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2)製定項目計劃必須考慮當地社會上層建築對項目措施的影響,還要考慮群眾心理和風俗習慣等多方麵的因素;(3)項目的確定,必須經過嚴密的論證,考慮各方麵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組:(案例1)

1.失敗的原因:(1)項目選擇不當,首先應考慮救災和災後重建問題,解決人的生存問題(衣食住行);(2)項目設計時,應尊重受災群眾的意願,調動群眾參與項目的積極性;(3)項目設計時,應考慮當地群眾的生育文化。

2.啟示:項目的選擇和設計應因地製宜,結合實際。

3組:(案例2)

1.存在的問題:(1)規劃時未從當地農戶實際情況出發;(2)事前未征求農戶意見;(3)脫離實際,民以食為天;(4)好事未辦實辦好;(5)建房時沒有給住戶留足夠的場地供其從事養殖業。

2.啟發:(1)辦事沒有堅持以人為本;(2)辦事沒有實事求是;(3)不是從當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出發;(4)養雞缺少場地。從事運輸沒有停車的地方;(5)好事一定要辦好,還需從實際情況出發。

4組:(案例2)

1.存在的問題:(1)隻是政府主觀行為,沒有考慮群眾意願;(2)未考慮實際情況和農民的需求;(3)沒有征詢群眾意見;(4)未考慮可持續發展,如養雞是群眾傳統產業,在建新村時就應該考慮養殖業的發展。

2.建議:(1)尊重群眾意願,如可借鑒參與式方法征求群眾意見;(2)要考慮群眾長遠發展與生存問題。

協作者小結:案例1的項目目標人群是婦女,但是沒有從婦女的實際出發,沒有考慮到當地宗教文化和生育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將計劃生育作為隻是婦女要承擔的責任。案例2有關部門一心要為群眾辦好事,事前也征求了群眾意見,但是,“群眾”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群眾是分性別的,不同的性別有不同的生活生產領域,有不同的需要。征求意見和考慮群眾需求時,應當分性別,充分考慮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案例給我們的啟示:做項目時,無論是否是針對女性的項目,都應當具有社會性別的視角,考慮不同性別的不同處境、需求和利益。

案例討論的初期結果顯然是沒有性別視角的,但隨著案例分享時的點評與討論,性別問題被自覺不自覺地呈現出來。這種導入使被培訓者更易進入性別思考的狀態。

(四)社會性別概念

聯想活動:男人、女人。

女人:漂亮、溫柔、母性、賢惠、嘮叨、賢妻良母、任勞任怨、淳樸、潑辣、家庭主婦、河東獅吼、愛玩、零食、打毛衣、逛街、買衣服、化裝打扮、洗衣服、愛穿、趕時髦、說是非、媽媽、潑婦、小心眼、貧困、辛苦、頭發長見識短、愛操心、嫉妒、管閑事、挑剔、女強人、白領麗人、半邊天、愛家、愛丈夫、愛別人、第三者、二奶、小姐。(出概念討論時參與者補充的:生孩子、分娩、哺乳、月經)

男人:堅強、寬宏大度、責任心、大男子主義、有主見、賭博、抽煙、酗酒、不做家務、包二奶、找小姐、暴躁、愛罵人、打人、暴力、做家務、鋪張浪費、說是非、氣量小、“氣管嚴”、“洗衣板”、勤勞、養家、任勞任怨、體力活、不愛妻子、上網、打撲克、夜不歸宿、倔強、固執、陽痿、擺闊、膽大、二幹子、胡子。

概念:

給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兩個概念。

通過“男人、女人的聯想”引出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的概念在參與式社會性別培訓中經常使用,且較能說明概念的一種培訓形式。它一方麵能製造參與的氛圍,另一方也能通過“天生”、“替換”、“改變”、“評價”、“期望”等概念的分析,較好地區分、闡釋性別類型。

(五)社會性別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