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有不少村民仍沿用放養的習慣,尤其在缺草的冬季放養更多。本項目的設計是圈舍與放養相結合,但本項目的中心是保護生態環境,所以對兩者結合的度的把握就很重要。完全禁止放牧,自然可以保護環境,但目前狀態下很難做到,因為種的草根本不夠吃,割草顯然也滿足不了羊的需求,而放養,又很可能造成對生態的破壞。這個問題需要找技術專家進一步做評估。從現在的情況看,村民放牧情況較多,一方麵已造成羊病增加,一方麵造成羊不吃割來的草。盡早解決放養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縣、鄉項目辦人員流動:縣項目辦主要人員基本上全部調離,兩鄉項目人員也大部分調走,這對保證項目的連續性的確帶來了不少障礙。特別是為了使縣、鄉項目人員對項目理念、手法有更多的了解,各類培訓和訪點對其能力增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人員一旦流動,對項目的影響力雖可能有所幫助,但對項目的執行卻造成了困難。避免、減少人員的流動,對項目的執行有利,但這種思路可能也存在問題,關鍵是如何通過製度化建設使得項目辦靠結構的因素推動,而不是靠“人治”的因素來推動項目的運作。

此類評估對項目可能的跟進提供了思路。未來項目的關注點或許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生態意識進一步培養。如何將生態保護的行為同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養羊結合起來。2、基金的管理。結合基層組織——基金管委會的製度建設,建立一套可行的、可持續的製度。3、社會性別敏感。如何發揮婦女在社區事務中的作用。4、注重各環節的配合,尤其是提供養羊技術方麵的支持。5、各項目辦的角色定位需要進一步梳理、明晰。

四、項目經驗

1.將發展理念帶入災後重建,體現參與式設計的內在邏輯。將災後重建、災害管理、社區發展的理念和手法結合在一起,運用參與式手法設計項目是本項目較有特色的成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項目設計要求有更多的內在關聯,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又貫穿參與式,促進各相關群體能力的增長。

2.PME過程促進各相關群體對項目的認識。將PME放在項目前期,對相關群體了解項目、理解工作理念和手法十分有益。而PME的結果——《小冊子》又再次使項目的信息在村民中傳遞,進一步體現參與性。它為加強各相關群體間的溝通、村民間的溝通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3.重視各環節的關聯,強調過程。項目在初期階段較重視各重要環節的訪點、推動,努力貫徹參與性理念,反複與村民和相關群體細致討論,建立了較好的溝通環境。尤其是環環相扣的項目設計對調動各相關群體、推動項目進展很有幫助。

4.各部門資源整合。項目在執行中基本上保持了各部門的配合,體現了縣、鄉項目辦的工作能力和熱情,本項目雖為災後重建項目,但將技術推廣,能力建設、基層組織培訓、社會性別敏感、生態環境保護融為一體,更需要各部門的配合。項目官員在推動項目進展方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應對的挑戰:1)在管理上,項目在村級管理運作上選擇了兩種模式(一種利用原有的政府係統的,一種為重新建立的民間係統)很有挑戰性。2)技術推廣的項目對研究會來說也是一個挑戰。3)實物貸款,是研究會第一次嚐試運作貸款。4)建立環保基金,是研究會麵臨相關知識積累方麵的挑戰。

五、跟進的建議

本項目由於被賦予了較多的內涵、目標,故很難在兩年內實現研究會期望達到的項目目標,為此,建議做以下支持與跟進:

1.圍繞環保基金,推動社區環保意識宣傳與社區生態環保規劃設計;

2.圍繞基金管理,推動社區基層組織建設;

3.圍繞社區環境保護的項目設計/活動,推動婦女參與社區事務的討論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