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發現意義:民間組織在回應突發事件中的作用(2)(3 / 3)

女性主義者是以實現平等為努力取向的,她/他們認為對弱勢人群的忽視和漠視,正是男權文化不公正的反映。弱勢群體處於邊緣狀態時的無力感與女性在社會中的無力感具有極大的相似性。性別歧視表現出男性對女性貢獻、能力、利益和價值的忽視,而對農民等弱勢人群的忽視實際上就是將他們置於邊緣位置,而這種身份的差異體現出的主體霸權和不平等恰恰使女性主義者不僅要拷問自己,而且要拷問社會。

研究會正在不斷地討論這個問題,向各基金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敏感中蘊涵著她/他們的另一種建設性能量。女性民間組織對傳統社會性別的批判不能總是反抗,女性主體的建立更應該是正麵的、建設性的工作。這種工作不再盲目的以男性思維為參照,而是創立自己的空間。

政府與社會既相聯係又相分離。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和成熟,政府將本該屬於社會的權力重新回饋給社會,為社會的自我發展提供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化成為社會活動的基礎。在抗擊非典的戰爭中,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並不是萬能的,社會自組織係統的正常運作承擔著無可替代的功能。民間組織如何體現自己的價值?如何替政府分擔責任?如何在政府和民眾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危機爆發的時刻,這些問題已經不可回避地擺在了我們麵前。女性民間組織的這次實踐,其本身也反映了不同社會群體/中介組織在同政府的相互關係中,調整強弱關係失衡現象的一個值得思考的實態。

陝西婦女研究會將發展的觀念帶入抗擊非典的社區實踐中來,將知識創新、公民參與、資源獲取和整合、社區團結等因素結合起來,通過大型係列張貼畫的形勢和其組織、行動過程來推動發展。在回應市民需求,分擔政府責任的同時,也以社區幹預的多樣性提升了民間組織的地位和研究會在災害等突發事件上的反應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社區實踐層麵上動員市民參與、擴大公民社會的理念,調動社會資源,組織社區行動等涉及社會結構與發展的理論問題上做了積極的探索。值得慶幸的是,女性民間組織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

四、不是結束的結尾

這裏采用過程描述的方式將陝西婦女研究會在抗擊非典中的表現與女性主義聯係起來,目的是為了展現和加深理解現實中的性別問題,有些在文章中已經體現出來了,有些還不夠清晰,仍須進一步探索。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想通過研究會的主體經驗,實現東方女性主義與西方女性主義的一次對話。她/他們是中國社會為數不多民間組織團體中的女性團體,也是處於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西北部的邊緣群體,當然,她/他們也一定具有被男權文化和西方文化“他者”化的身份。但就是這樣一群人,做出了讓她/他們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情。

“非典”幹預實踐對民間組織的啟示

與不少民間組織相比較,女性民間組織總想保持一定的優勢,就是努力活躍於社會活動中,以此體現其活力和影響力。這一行為取向,一是出於其對道德與政治實踐的高度敏感,致力於社會的公益活動;二是出於其女性主義的基本立場,打破將女性“本質化”、“標簽化”的思維定型,在社會實踐中擴充與重塑女性的形象。為了實現這個策略,對社會事務的積極介入是必需的,不斷地自我反思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實踐與反思,才使得女性民間組織保持了必要的敏感,在“非典”危機來臨之時,依靠自身的能力,自覺地承擔起了民間組織應該承擔的角色,並且不斷擴展其活動領域。

繼城市“非典”幹預項目之後,陝西婦女研究會在得到香港樂施會資助後,實施了以“知識·權益·力量一農村抗擊非典”為主題的陝西農村社區預防“非典”宣傳/幹預項目。這一項目的目的正如其主題所指的一樣,為貧困山區的村民提供有關“非典”的症狀、預防和相關法律、製度保障方麵的知識,拓寬弱勢人群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強她/他們對知識權、健康權和法律權的擁有感。

一、項目的初衷與思路

在開始設計這一項目時,我們都有一種真誠的願望,期望“非典”不要在西北、在陝西貧困地區蔓延。這裏缺醫少藥,有那麼多的外出打工人群,時逢麥收之際,人員的大批回流會給農村社區帶來嚴重的後果!在主體媒體的影響下,我們更感到應當有所回應,而且刻不容緩。我們也都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希望能盡快為村民提供相關的預防和維權知識。幾年來災害緊急救援和農村大眾健康教育項目的實施為我們敏感、快速回應現實的挑戰積累了一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