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注釋(3)(3 / 3)

[238]識(zhì):記住。

[239]楊、墨之為仁義:楊即為楊朱,主張為我,是道家的先驅;墨即墨翟,提倡兼愛。

[240]鄉願之亂忠信:《論語·陽貨》:“鄉願,德之賊也。”“鄉願”即指沒有確定的原則、四麵討巧的人。

[241]堯、舜、子之之禪讓:指古代社會堯禪讓於舜,舜禪讓於禹。子之則是戰國時燕王噲的相國,後噲效法堯讓位於許由的故事,將燕國的政權交予子之。

[242]湯、武、楚項之放伐:商湯征伐夏桀而得天下,武王征伐商紂而得天下,項羽殺義帝而自立為西楚霸王。

[243]周公、莽、操之攝輔:周公在周成王年幼時攝政,待成王成年後還政於成王,成為後世典範;王莽殺害漢平帝,立孺子嬰,先攝政,後篡位;曹操討伐董卓,迎立漢獻帝,自任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

[244]明堂、辟雍、曆律、封禪:明堂,古代帝王發布政令、宣傳教化的場所;辟雍,周天子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形如璧環,四麵有水;曆律,曆法與樂律;封禪,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稱為“封”,在泰山旁的梁父山上辟場以祭地稱為“禪”。

[245]《呂氏》、漢儒:《呂氏》即《呂氏春秋》,為戰國末期秦國宰相呂不韋召集門客所編纂的書,為雜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有十二紀詳述各月氣候等的思想與《禮記》中的《月令》篇相吻合。漢儒,指鄭玄等人,為儒家經典作注疏。

[246]明堂尚有未毀: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宣王曾向孟子征詢是否要毀明堂,孟子認為明堂是有道德而能一統天下的君主的殿堂,要行王政,便不可毀明堂。

[247]幽、厲:周幽王和周厲王,周代的暴君。

[248]文、武、成、康: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文、武、成、康,即周代前四任賢明的君主。

[249]《孟子·公孫醜上》:“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250]武帝肇講於漢,而武後盛作於唐:漢武帝曾與大臣們議論過立明堂之事,武則天曾毀乾元殿而立明堂。

[251]泮宮:西周時為諸侯子弟設立的學校,建在泮水之旁。

[252]語出《論語·八佾》。

[253]聲為律而身為度:以大禹的聲音作為音律的標準,以大禹的身長作為尺度的標準。

[254]《論語·泰伯》:“曾子言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255]《尚書大傳》:“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

[256]推步占候:推算曆法、占卜天象。

[257]司馬相如,字長卿,成都人,西漢著名文學家。為迎合漢武帝的心意,撰寫《封禪文》,受後世譏諷。

[258]拔本塞源:意為拔出樹根,堵塞水源,比喻從根本上破壞。

[259]自此段起至篇末,清人陳龍正曾以《拔本塞源論》為名單獨刻行,是王陽明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論著之一。

[260]語出《尚書·大禹謨》。意為道心幽微難明,隻有一心一意,誠懇地秉執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

[261]《孟子·滕文公上》:“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62]朱:即丹朱,堯的兒子,自幼聰慧,但堯認為他“頑凶”“不肖”,故而禪位給舜。

[263]四人都是舜的臣僚:皋陶執掌刑法,夔主管典樂,稷負責農事,契管理教育。

[264]管、商、蘇、張:管即管仲,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能臣;商即商鞅,幫助秦國實行變法,使得秦國崛起;蘇即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抗秦;張即張儀,以連橫之說策動六國與秦交好。四人均有傑出的治世之才,但都不是儒家。

[265]銓軸:吏部要職。藩臬:藩指一省最高負責官吏的藩司,臬指巡視各省的臬使。台諫:禦史台與諫議大夫。宰執:宰相,執掌大權者。

[266]此處“教”當作“敖”。

[267]道通:周衝,字道通,號靜庵,江蘇宜興人。先師從王陽明,後師從湛若水,能夠彙通二者之學。

[268]上蔡:謝良佐(1050—1103),字顯道,河南上蔡人,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

[269]語出《河南程氏外書·上蔡語錄》。

[270]語出《河南程氏文集·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