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得才者興,失才者亡(2)(1 / 3)

企業創辦初期,為了降低成本,改善經營狀況,李嘉誠的企業被迫大量裁員。企業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進行裁員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李嘉誠認為,員工失去工作就意味著沒有了生活來源,從艱辛中走過來的李嘉誠對此體會尤深。李嘉誠坦誠地承認,自己經營上的失誤導致了裁員,他在向被辭退員工及家屬表示歉意的同時承諾,隻要經營出現轉機,願意回來的員工仍然能在公司找到他們的位置。李嘉誠有諾必踐,相繼返回的員工都能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從事本職工作。

李嘉誠的人情管理還表現在對員工犯錯的寬容上。李嘉誠並不會因為員工一次的失誤,就讓他們失去了做事的機會,而是幫助他們找出存在的問題,力求下次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公司的許多人才都是從失敗中接受教訓,進而慢慢地成長起來的。這也是很多員工對李嘉誠頗為感激的一點。

有一次,公司的一個年輕經理和外商談判。外商傲慢無理,對合同的條款一再地挑三揀四,根本不把這位年輕經理放在眼裏。也許是沒有經驗,也許是不夠冷靜,年輕經理沒有顧及公司的形象就和外商在談判桌上吵起來,合同最後也沒有簽下來。李嘉誠知道這件事情後,叫人把年輕經理找來。年輕經理心想:“這次把生意談砸了,還和客戶吵起來,肯定要被李嘉誠痛罵。”哪知道走進辦公室後,李嘉誠根本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回去好好地總結一下教訓,以後多注意談判的技巧,為下次的談判做好準備。年輕經理以為自己聽錯了,但李嘉誠斬釘截鐵地告訴他:“你已經和客戶打過交道,對具體的事務也比較了解,沒有人比你更適合擔任這份工作。”年輕經理也果然沒有讓李嘉誠失望,最後成功地與外商簽訂了協議。

在亞洲金融風暴波及香港的時候,長江實業公司員工的公積金因外放投資受到不少損失。按理,遭遇這樣的天災大家隻好自認倒黴,可李嘉誠卻動用個人資金將員工的損失如數補上。他寧可自己受損,也絕不讓員工吃半點虧,這樣的企業老板必然能夠深得人心,深受員工的擁戴。常言道,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應之。李嘉誠用個人的損失換取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不能不說是李嘉誠廣納人才,靠情感管理的一個佐證。

拓展透析

王石在一次接受采訪的時候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現代企業製度更多的是靠製度本身。東方文化講究的是人的權威和依賴,甚至要靠道德層麵的力量。西方企業製度講究的是大家都可能好也都可能壞,所以一定要有製度性監督。你看西方人很笨,路上沒人,碰上紅燈車照停,不像我們,一看沒人,過啊,明明不能掉頭的地方還是掉頭。”

西方的企業管理製度以理性著稱,注重的是以製度來管人,通過民主的方式來實施,這更加符合新時代的企業管理理念。中國企業管理的核心特征是人情,這是由中國曆來的傳統決定的,中國人曆來都很看重人情,而這一傳統也被管理者運用到企業管理中。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很多都是人情化管理的“高手”,相對於製度而言,很多管理者更傾向於“以情感人”,以道德來束縛人,以權威來壓服人。這種管理模式能帶來和諧的管理關係,然而容易把人和事混在一起,人事不分,管理中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在企業管理製度上,王石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實踐,萬科在這方麵也一直做得不錯。王石在遠洋求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金融危機的根源和生命本身,也不斷地反思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模式上,王石認為現代管理製度不適合東方文化,這是由東方文化的本質決定的,東方文化注重人的權威和依賴,甚至是道德決定一切,這與講究製度和民主的現代企業製度顯然是不相符的。

動態管理:讓團隊在靈活中高效

大家一定要知道,企業越大,單一的指令與行為就越不可行,因為這會限製不同的管理階層發揮其專業和經驗。

在長實、和黃集團裏麵,我們有很多子公司,我都會因應每家公司經營的業務、商業環境、財政狀況、市場前景等給他們訂出不同的坐標,讓管理層在坐標範圍內靈活發揮。

——李嘉誠接受《全球商業》的專訪

1999年10月21日,李嘉誠向外界宣布,經過一周的談判,和黃與德國電信公司曼內斯曼雙方終於達成協議,曼內斯曼以價值1130億港元的價格購得Orange電訊公司44.81%的股份,而曼內斯曼將以現金、票據和1184萬股曼內斯曼新股形式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