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後期,香港飛速發展,許多香港企業為了和國際接軌,紛紛雇用外國人為他們管理企業。但許多企業麵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外國員工和本土老板無法真正地融洽相處。李嘉誠雇用外國人為他做生意,卻並沒有與外國人發生什麼不愉快。他重用外國人,而且善待外國人。
許多人對李嘉誠重用外國人的做法有質疑,那個時候,還有記者夾槍帶棒地問李嘉誠:“你的集團雇用了不少外國人做你的副手,是否含有表現華人經濟實力和提高華人社會地位的成分呢?”李嘉誠沒有動怒,他隻是謹慎地回答道:“我還沒那樣想過,我隻是想集團的利益和工作確確實實需要他們。”
李嘉誠後來的成功也證明他當初所做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工作,並沒有個人的私心在裏麵。在一次談話中,他謙虛地說道:“你們不要老提我,我算什麼超人,是大家齊心協力的結果。我身邊有300名虎將,其中100人是外國人,200人是年富力強的中國人。”300名虎將中外國人占了1/3,不能不說李嘉誠用人之道之高明。
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為了從塑膠業徹底脫身投入地產業,高薪聘請美國人埃爾文·萊斯納任長江工業總經理,其後又聘請一位美國人帕利昂斯為副總經理,並賦予他們實權。要知道,這兩位美國人都是掌握最現代化塑膠生產技術的專家,是希望之光。
在當時的環境裏,李嘉誠通過雇傭洋人副手,充分發揮了他們長袖善舞的優勢。外國人與國外企業溝通無障礙的天然優勢極其容易為公司帶來很大的利益,可以使公司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走得更順更遠。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李嘉誠已控有幾間老牌英資企業,這些企業有相當部分外籍員工。為了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能力,李嘉誠采取了外國人管外國人的措施。這一行為直接幫助了李嘉誠的“集團超常規拓展”計劃,帶動了員工之間溝通和進步,而且起用外籍人員做“大使”,更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與進行海外投資。這樣一來,李嘉誠隻要做好領航,便能保證整個航程的順利進行。
據當時有關人員的粗劣統計,在和黃、港燈兩大老牌英資集團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外籍董事長、行政總裁達數十人之多。
在李嘉誠的外國人陣容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人馬世明,他原效力於怡和財團,可以說是李嘉誠的對手。後來他自創事業,開了一家叫作達汶漢姆的工程公司,更與長實有了直接的利益衝突。但是李嘉誠一點也沒有計較這些,相反,他十分欣賞馬世明的學識與才幹,盡力將其網羅在自己手下。
1984年,李嘉誠將達汶漢姆買了下來,將馬世明提升為和記黃埔的總經理,負責和記黃埔屬下的貨櫃碼頭、電訊及零售貿易等業務。此後,又將其任命為嘉宏國際和港燈董事局主席。後來,馬世明成為長實係除老板李嘉誠外第一個有權有勢,炙手可熱的人物。他任和黃總裁9年之久,給和黃創下了許多豐功偉績。
可以說,李嘉誠不拘一格重用外國人的策略方針,對他的企業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更是為打開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拓展透析
一個團隊要想在業內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自行鑽研是非常重要的,但更多的時候,需要“開眼看世界”,用同行的長處來對照自身的不足,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騰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依靠的不僅是時代的機遇,更重要的是懂得“借鑒”,用同行的長處來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