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得才者興,失才者亡(4)(2 / 2)

愈是居於高位的人,愈應該持有一顆仁慈的心。仁慈在中國古代就被視為是領袖應該具備的一種美德。躋身商界的李嘉誠也抱持這樣的態度。除非是有人對他進行了嚴重的人身攻擊,否則,李嘉誠對任何事情都能以平和的心態麵對,不跟他人事事較真。李嘉誠的這種修養就源自他心中的慈悲。在商界打拚多年,李嘉誠誠懇待人、誠心做事,從來都不做虧心的生意。李嘉誠的仁慈就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品質,李嘉誠的仁慈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一種延續與體現。

“仁慈的獅子”不僅僅是李嘉誠給後人的箴言,這簡短的5個字也是他總結下來的一筆巨大的人生財富。無論是在商界還是其他行業,作為人上人,作為強者,一定要心存仁慈。李嘉誠雖然身居高位,但他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始終心懷感恩與仁慈。做一隻獅子,但不做張牙舞爪的獅子;做一位高人,但不做自視清高的人;做一代富商,但不做沒有德行的商人。李嘉誠憑借自己的勇猛、膽識和仁慈,成為商界中受人敬重的“獅子王”。這也是李嘉誠為何告誡後人要做“仁慈的獅子”的原因。

拓展透析

“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賢良,順民所喜,遠近歸之”,這是出自《呂氏春秋·簡選》中的一段話,意思是,武王在大敗商紂王之後還能夠選拔敵國的賢良為己所用,他心存仁慈,氣度很大,所以遠近的人都來歸順他。回顧曆史,我們會發現: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受到人民愛戴的人,越是仁慈。可以說,他們都是“仁慈的獅子”。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8月,曹軍大舉南下,此時荊州牧劉表病危,治下人心惶惶,形勢一片混亂。9月,劉表去世,曹操到達新野,其子劉琮瞞著當時屯駐樊城的劉備,舉州投降。曹操大軍到達宛城劉備才得知劉琮投降的消息,諸葛亮勸劉備乘機吞並劉琮,控製住荊州。但劉備念及劉表情意,沒有同意。他也深知單憑自己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曹軍的,隻得南撤江陵,以作權宜之計。荊州軍民對劉備頗有好感,紛紛隨之南撤,連劉琮的部下也多願跟從,因而隊伍越聚越大,等到達當陽時,“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裏”。而曹軍最慢也日行三十裏,況曹軍先鋒多為騎兵,不日即可追上行動緩慢的劉備軍民。眼看敵軍逼近,有人勸劉備:“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劉備說:“夫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就這樣,劉備仍與眾人緩慢南行。

劉備對於“仁”有著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的體驗,不管這種體驗是出於內心的自覺還是形勢的需要。正如劉備自己說的那樣,“操以暴,吾以仁……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這段話可以概括為劉備的為政為人之道,取勝成功的秘訣。放到如今這樣社會,是否可行呢?三星公司為我們作了說明。

韓國三星公司為什麼能成為當今世界一流的企業?這要歸因於三星李健熙會長十多年前的一次講話。他的講話以及關於企業變革的闡述後來濃縮成了5萬字左右的《三星新經營》小冊子。這個小冊子堪稱“三星藍皮書”,其中提到了“三星憲法”,這是“三星藍皮書”的靈魂思想,著重強調了人性美、道德性、禮儀規範和行為規範。三星認為,相比企業自身的業績來說,它們更加重要,而且必須遵守。李健熙認為,不成為一流企業,就難以在當今的社會中生存下去,而要發展成為一流企業,最迫切的課題是恢複人性美和道德性。正是因為李健熙帶頭奉行這個準則,於是整個團隊競相效仿,最終在整個公司形成了這樣一種良好的精神氣質,由此成功地推動了三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