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公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4)(1 / 2)

隨著20世紀80年代的那一批民企創業者陸續走入暮年,中國企業紛紛進入第二代領導人的“加冕時代”。魯偉鼎(魯冠球之子)成為萬向集團的總裁,周海紅(周耀庭之子)擔任紅豆集團董事局第一副主席並兼任集團8個子公司中最大子公司的總經理,吳協東(吳仁寶之子)出任華西集團的總經理,徐永安(徐文榮之子)擔當了橫店集團的董事長,梁昭賢(梁慶德之子)出任格蘭仕集團CEO,茅忠群(茅理翔之子)在不聲不響中成為方太廚具的總裁……“子承父業”似乎是目前中國民企最普遍的傳接形式。

這種“子承父業”的傳承方式背後隱藏的風險其實是十分巨大的。因為老一代創業者在企業中具有極高的威望,他的這種權威也是企業凝聚力的主要來源。他們憑借自身的經曆、突出的領導能力和家長般的權力得到員工的信服。如果繼任者沒有商戰經驗、能力平平,隻憑其出身而得到企業權柄,那他在企業中的威信就可能會大打折扣,接管企業時也就很難得到如下兩個群體認可:

一是企業元老級人物。元老級人物可謂是企業的“開國元勳”,為企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一般處在權力的核心位置,他們認可和支持的程度極大地影響著繼任者決策的貫徹執行,影響著繼任者在廣大員工中的威信和地位。

二是同齡人的不認同。一般來說,憑借出身繼承企業的人,無論是從對企業的貢獻還是能力水平來講,都無法與創業者相比,他們在短時間內很難憑借個人魅力折服眾人,也就難以得到同齡人的認同和尊重。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尋找新的傳承企業的方式,開始向國外企業學習,從內部培養接班人。其中,通用電氣(GE)的接班人計劃是迄今為止最受推崇的管理實踐之一。該計劃的關鍵在於,接班人是從批量的候選人中經過數年時間競爭出來的。

GE前董事長兼CEO傑克·韋爾奇就是從11個人中甄選出來的,而當韋爾奇選擇繼任者時,他首先列出了23名候選人名單,用4年的時間將範圍縮小到8人,最終確定3人。整個過程,那些被列入候選的人員並不知情,一切在暗中進行,韋爾奇甚至會通過舞會、晚宴等非正式溝通方式對候選人進行觀察。最終的3個人,再經過諸如“機艙麵試”等考驗後,一位會成為韋爾奇的接班人,另兩位,則會選擇離開GE。

用製度的形式奠定這一選拔基礎的,是GE的CEO集會。谘詢顧問拉姆·查蘭曾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有所描述:“每年,20~25名有可能成為CEO或部門老總的領導人會被挑選出。這些人將與自己事業部以外的兩位人力資源主管進行3~4個小時的會談,會談將讓公司深入了解這些嶄露頭角的領袖人才的發展經曆,從父母的影響、早年的價值觀到近期的成就,然後,人力資源主管會在組織內外對他們展開360度的調查評估、詳盡的背景調查。這種串聯式評估盡量避開心理層麵的探討,而關注被考察者在企業內部可以被觀察和衡量的績效。

“調查將形成一份15~20頁的報告,有讚美,也指明有待改善之處。報告會被送予被考察者本人,也會送到被考察者的業務主管、人力資源主管處,當然,還會送到GE董事長、3位副董事長手中。

“串聯式評估深入細致,這成為未來CEO的一種資格入門券。同時也是這些未來領袖們的一麵鏡子,並且拓寬了他們的人際網絡,那兩位非所在部門外的人力資源主管,此後也成為這些未來領袖谘詢的對象。”

總之,交接班是很重要的課題。而交接班最關鍵的是選人,選對人,交接班的問題可以解決一大半。其次是接班人必須能夠複製和傳承企業的文化和理念、基本價值觀。要達到這個標準,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從企業內部培養,因為外部“空降”來的職業經理人往往會因為經曆環境不同,使得自身的價值觀很難與新的企業融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