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份成功,李惠森將其歸功於自己歸納出的一套管理模式——自動波。在他看來,作為管理者,強有力的控製力遠不如創造一個適合員工發揮的機製來得有效。李惠森所追求的管理境界是:賦予員工充分的自由和權利,權利產生責任,責任會讓他們增強對企業的信任度和對自身前景的信心。這樣一來,員工會更加努力,領導者就能變得更輕鬆。
新製度學派經濟學家舒爾茨就曾表示:“我們現在正處於有利於人的經濟價值提高的長期變動之中。這時候,如何設計出提高人的經濟價值的製度,就成為聰明的領導者所考慮的問題。”
李惠森的自動波管理模式起源於1997年李錦記內部的一次培訓課。在那次培訓課上,他接觸到老子的《道德經》,“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句話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李惠森認識到領袖可以分為4種:員工都憎恨的最低級的領袖;員工們都懼怕的第三級領袖;魅力無窮、人們願意追隨的第二級自然領袖;不用事事親力親為,員工們就會主動把所有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的無形領袖,即最高級領袖。
李惠森受《道德經》的啟發,希望找到一種能讓企業領導者“隱形”,讓同仁發揮潛能的方法:即便企業領導者不在,大家也能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就像使用“自動波”的汽車一樣,能自動調節,司機隻要專注於方向與路況就好了。通過反複的實踐和論證,他終於找到了,這就是自動波的管理模式。管理者的心態和技巧、選對人才、充分授權、充分信任的團隊氛圍、高效的團隊和共同目標,是該管理模式的關鍵因素。如同一條流水線,隻要各個環節做好了,整體就能運轉自如。到時,管理者就隻需要在旁稍加注意就行了。
自動波管理模式曆時15年,已臻於成熟,關鍵因素也表述為6項:選對人才,高信氛圍,高效團隊,共同目標,有效授權,教練育才。如今,李惠森每月隻用去兩天辦公室,這兩天還基本上都用在與核心管理層見麵、吃飯和聊天上。在他的辦公室裏,有兩張寬大的按摩椅,辦公桌是一張小圓桌。李惠森的工作一般是在按摩椅上完成的,談話也主要集中在他可以給下屬提供什麼樣的資源,給予怎樣的支持上。
在柳傳誌看來,李惠森的自動波管理模式,與聯想的發動機文化異曲同工,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不論是‘自動波’還是‘發動機’,人都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必須重視人,尊重人的需求,努力為人才搭建起沒有天花板的舞台。”
公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員工真的不能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家的感覺是什麼?家的感覺是父母對自己子女,你再錯,你不聰明,你傻,你不上進,但都是自己的孩子,真是要管到底的。但是企業的根本原則是發展,發展才能讓企業活,才能有更多的員工。當發展需要的時候,就會把那些相對弱的,或者不稱職的員工淘汰掉,和真正的家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柳傳誌在“金融博物館書院讀書會”(第十一期)上的演講
“這是我親曆這兩次重大戰略調整所得出的結論。我想,我比許多人都體會深刻,員工和公司的關係,就是利益關係。千萬不要把公司當作家……”
在2004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聯想被迫進行大裁員,有感於此次裁員之慘烈,一位聯想員工寫下了這篇《公司不是家》。這篇文章提到,聯想由於戰略調整出現了失誤,結果卻要普通員工承擔責任。這在當時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針對這件事,柳傳誌在接受雜誌采訪時說道:“看了之後心裏很難受,真誠地對被裁員工說一聲‘對不起’。”但柳傳誌同時也認為,公司確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因為在家裏,子女犯錯誤,父母都是包容的,而在企業,是不可以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