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兩虎相爭(1)(2 / 3)

太子李亨臉上紅一塊,白一塊,他知道安祿山在裝傻。

李隆基有些不解,便問安祿山:“你見了太子怎麼不下拜啊?”

安祿山說:“臣是胡人,不知道朝廷的禮儀,也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

李隆基越發覺得安祿山可愛,便循循善誘地說:“太子就是儲君,朕千秋萬歲之後,就是他代替朕做皇帝。”

安祿山作“恍然大悟”狀,說:“臣愚鈍,以前隻知道有陛下,不知道還有太子!”

這時,安祿山作出一副不得已的樣子,極為勉強地參拜了太子李亨,整個參拜過程與其說是在參拜,不如說是在用身體語言告訴李隆基:陛下,我是因為您的緣故才參拜太子的!

這一幕,李隆基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心中越發喜歡安祿山。

看到這裏,很多人或許會疑惑:“安祿山明明在蔑視太子,為什麼李隆基反而會滿心歡喜?”

這就要歸結於皇帝的奇特心理,古代皇帝一直都有一個奇特心理:既希望太子快快成長,又怕太子成長太快,歸根結底,是怕在有生之年被太子把皇位奪走。

並不是沒有先例,太宗李世民不是如此幹過嗎?李隆基本人不是也同樣幹過嗎?因此,李隆基格外怕太子克隆當年的自己。

所以,當安祿山不參拜太子時,李隆基格外歡喜,這說明安祿山心中隻有他這個皇帝,不像有些大臣,明明拿著他的俸祿,卻頻頻對太子暗送秋波。

當戰功、裝傻、乖巧集於安祿山一身時,安祿山便成了李隆基麵前的紅人,於是便走出了一條平步青雲的直線:

天寶元年 升任平盧節度使

天寶二年 加授驃騎大將軍

天寶三載 同時擔任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

天寶七載 受賜鐵券(有此鐵券,等於多一條命)

天寶八載 受封東平郡王

安祿山的東平郡王,是唐朝將帥被封的第一個王(李世民等善戰皇族不算),以往如開國名將李靖、李世 等,也不過受封國公,而安祿山直接被封為郡王。

現在,楊國忠把小報告打到了安祿山頭上,李隆基的頭頓時搖成了撥浪鼓,安祿山想叛亂?

國忠,你別逗了!

尋找外援

李隆基對安祿山的絕對信任讓楊國忠倒吸一口涼氣,看來短時間內,小報告是扳不倒安祿山的,要想對付安祿山,還得另外想辦法。

楊國忠盤算了一下自己的勢力,發現自己幾乎處處比安祿山強,但有一點他比安祿山差得遠,那就是地盤。

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自己卻隻是一個劍南節度使。無論是從軍事編製,還是從對王朝的重要程度上來看,自己都比不過安祿山,這一點無疑影響了自己的話語權。

看來,是擴張一下自己地盤的時候了。

想到擴張地盤,楊國忠知道自己不是帶兵打仗的料,讓自己去當一個真刀真槍拚殺的節度使是不現實的,那怎麼辦呢?如何才能擴大自己的地盤呢?

最現實的辦法,還是從現有的節度使中發展一個同盟軍。

楊國忠的目光在王朝的版圖上上下逡巡,最終鎖定了一個人——隴右節度使哥舒翰。

哥舒翰,突厥突騎施哥舒部落後裔,因為所在部落為哥舒部,因此便以部落為姓,哥舒翰由此而來。

哥舒翰的父親哥舒道元官至安西副都護,因此,哥舒翰從小在安西長大。

不過,哥舒翰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四十歲之前,這個人不著四六,仗著父親積累的家財過日子。四十歲前的哥舒翰沒有主業,他的主業就是花錢喝酒加行俠仗義,僅此而已。

四十歲這年,哥舒翰的人生遇到了一個坎,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祖製,他需要為父親居喪三年。

這三年,哥舒翰在長安度過,正是這三年,最終改變了哥舒翰的人生走向。

三年中,哥舒翰見多了世態炎涼,更讓他刻骨銘心的是,他居然遭到了長安縣尉的侮辱。瀟灑了四十多年的哥舒翰從來沒有受過那麼大的侮辱,這次侮辱讓哥舒翰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一番反思後,哥舒翰得出了結論,自己之所以受到侮辱,是因為自己一無所成,如果自己有一身軍功,誰又能低看自己一眼?

哥舒翰決心脫胎換骨,他要向世人尤其是侮辱自己的長安縣尉證明:哥舒翰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任人捏的橡皮泥。

不久,哥舒翰仗劍來到河西,他要在這裏找回自己的尊嚴。

很快,哥舒翰在河西聲名鵲起。

吐蕃軍隊前來犯邊,哥舒翰率部擋在要衝之處。吐蕃人分三行從山上往下衝鋒,哥舒翰單騎挺槍迎擊,第一行敗了,第二行敗了,第三行也敗了,哥舒翰的名聲從此不脛而走。

除了單兵作戰,哥舒翰還聯合家奴一起進行流水線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