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棋逢對手(2)(1 / 2)

首戰受挫,史思明沒有放在心上,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在乎一時之得失,一切還得從長計議。

深諳軍事的史思明知道,攻城不如攻心,如果短時間內不能攻下城池,那麼就應該從敵人的心理上做文章,隻要讓敵人產生懼怕的心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史思明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法寶——一千匹駿馬。

鄧小平說,科技就是生產力。在冷兵器時代,駿馬就是戰鬥力。

為了展示軍威,史思明讓這一千匹駿馬當起了模特,每天拉到黃河南岸的沙洲上輪流洗澡,為的就是讓河陽城內由此產生恐懼的心理:看,人家那麼多駿馬,戰鬥力一定很強。

史思明沒有想到,這個世界上,很多事並不是天遂人願,往往是種個龍蛋收個跳蚤。

李光弼非但沒有產生恐懼心理,他居然異想天開,想據為己有。

李光弼命令在全軍上下搜羅母馬,這一搜羅便搜羅到五百匹母馬和一大批小馬。

李光弼把母馬和小馬一分為二,小馬統統拴在城中,母馬統統趕到黃河北岸。

不一會兒工夫,效果出來了。

城中的小馬嘶叫不停,黃河北岸的母馬也嘶叫不停,黃河南岸的一千匹駿馬也跟著嘶叫不停。

不知哪匹駿馬帶了頭,黃河南岸的一千匹駿馬嘶叫著渡過黃河跑到了北岸,早有準備的李光弼微微一笑:“走,都趕回河陽城!”

一千匹駿馬就這樣改姓李了!

消息傳到史思明那裏,史思明差點沒吐血,這個李光弼,招數真夠損的。

史思明決定報複,他要燒掉河陽城外的浮橋,困死河陽城。

家大業大的史思明組織了一支龐大艦隊。艦隊由兩部分組成,打頭的是火船,殿後的是戰船,火船的功能是燒斷浮橋,戰船的功能是登岸進攻。

史思明以為這一回李光弼無法招架,沒想到,李光弼還是有招。

李光弼早料到史思明會打浮橋的主意,他早早準備了數百根結實的竹竿,竹竿的根部插入巨木裏固定,竹竿的頭部則安上了不怕火燒的鋼叉。

當史思明的火船接近浮橋時,竹竿便派上了用場,一下頂住了火船,火船前進不得,不一會兒的工夫,自己把自己燒成了一堆灰。

火船的下場如此慘烈,戰船的下場也好不到哪去。

戰船先被竹竿上的鋼叉叉住動彈不得,然後李光弼的士兵又把太原城使用過的巨砲派上了用場,幾個巨石下去,戰船全沉了。

忙活了半天,河陽城外的浮橋依然醒目地跨在黃河上,而史思明的火船燒成了灰,戰船沉了底。

史思明又挨了李光弼一悶棍。

史思明依舊不氣餒,既然河陽浮橋燒不掉,那就直接斷李光弼的糧道,糧道一斷,李光弼照樣玩完。

史思明設想得確實不錯,但很可惜,他想到了,李光弼也想到了,而且比他多想一步。史思明和李光弼,就如同《三國演義》裏的周瑜和諸葛亮,無論史思明動什麼心思,李光弼都比他多想一步,高那麼一點點。

預料到史思明要斷自己的糧道,李光弼親自率軍進駐野水渡(河南孟津北黃河渡口),進行戒備。夜幕徐徐降臨,部將們以為李光弼將夜宿野水渡,不料,李光弼又引軍返回河陽,隻命令部將雍希顥率領一千士兵留守營寨。

李光弼交代雍希顥說:“叛軍中,高庭暉、李日越、喻文景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史思明一定會派他們其中一個今晚來抓我。我暫且離去,你留在這,如果叛軍來了,不用跟他們打,如果他們投降,你就把他們一起帶回來。”

聽著李光弼的話,諸將麵麵相覷,大帥這是在說什麼,說醉話?還是說夢話?他怎麼知道叛軍會來,而且有可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