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倆在相互猜忌中營造著“父慈子孝”的局麵,李隆基住興慶宮,李亨住大明宮,李亨經常通過兩宮之間的夾道去看望李隆基,而李隆基偶爾也前往大明宮看望李亨,甚至有幾次,父子倆在夾道中不期而遇。
對於李隆基的物質生活,李亨也非常照顧,他安排陳玄禮、高力士、王承恩、魏悅、玉真公主以及宮女如仙媛在李隆基左右侍奉,皇家梨園弟子也陪伴在李隆基身邊。總體而言,李隆基在生活水準方麵前後差別不大,如果說有差別,也就是少了一個楊貴妃。
回到長安以來,李亨便刻意保持著與父親之間的微妙平衡,隻是他的心中依然充滿忌憚,他的忌憚讓李輔國有了空子可鑽。
李輔國決定鬥高力士之後,便開始著手收集李隆基的“劣跡”,不久,“劣跡”積累成冊。
劣跡一:李隆基經常登臨靠近大街的長慶樓,長安百姓路過時會抬頭仰望,並且高呼萬歲;
劣跡二: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劍南道一位奏事官經過樓下時給李隆基請安,李隆基居然把他叫上樓,然後讓玉真公主和如仙媛做東,設宴款待;
劣跡三: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將軍郭英乂等人路過樓下,被李隆基邀請上樓參加宴席。
不一而足。
看完李隆基的斑斑“劣跡”,李輔國微微一笑:“太上皇,你該下馬了。”
隨後的一天,李輔國看似不經意地提起了話頭:“太上皇居住的興慶宮靠近街市,與外人的聯係太多了,而且陳玄禮、高力士這些人很可能對陛下不利,當初跟隨陛下到靈武郡的六軍功臣都為此擔心不已,所以最好還是把太上皇從興慶宮遷入禁宮中居住吧!”
李亨聽完,沒有表態。
李輔國一看李亨的表情,他得出了結論:默許!
李輔國知道,李亨不僅猜忌太上皇李隆基,而且猜忌陳玄禮、高力士那些跟隨李隆基到蜀郡的功臣,他的不表態就是默許,自己可以在他的默許下把這些人一勺燴了。
李輔國很快邁出了第一步。
原本在李隆基的興慶宮,有三百匹良馬,李輔國傳李亨“旨意”:牽走二百九十匹,隻留下十匹。
史書上對李輔國這次行為,稱之為“矯詔”,其實,如果不是李亨默許,借他一萬個狗膽他也不敢!
眼看二百九十匹良馬被牽走,李隆基無奈地對高力士說:“我兒用李輔國這個狗東西,恐怕他的孝心無法堅持到底了。”
公元七六〇年七月十九日,李輔國邁出了關鍵的第二步:讓李隆基搬家。
這一天,李輔國先假傳李亨旨意:恭請太上皇到太極宮遊玩,李隆基不疑有他,饒有興致地踏上了遊玩之旅。
好心情一直保持到睿武門,這時突然出現五百名神箭手擋住了去路,李隆基大吃一驚,險些從馬背上摔了下去。
李隆基定了定神,問道:“來者何人?”
這時,李輔國率領數十名全副武裝的騎兵趕了過來,就在馬背上對李隆基奏報道:“皇帝認為興慶宮潮濕狹窄,特意請太上皇回宮中居住!”
李隆基一下明白了,這是要逼自己搬家!
李隆基正不知所措,高力士大聲怒喝道:“太上皇足足當了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你想幹什麼!你給我下馬說話!”
也怪了,李輔國在高力士麵前就是硬氣不起來,他灰溜溜地下了馬,站到高力士麵前。
這是習慣的力量。
看看周圍,李輔國回過味來了,絕不能在高力士麵前示弱。
李輔國衝高力士惡狠狠地罵道:“老家夥,真不懂事!”
然而,李輔國還是不敢把高力士怎麼樣,他隻能把氣撒到別人身上,抬手一刀,砍死了高力士一個隨從。
高力士意識到李輔國有可能犯渾,便衝著五百神箭手高喊一聲:“太上皇讓我向大家問好!”
五百神箭手畢竟受過傳統教育,便一起將刀收進刀鞘,跪地高喊萬歲。
這一下,李輔國的氣焰被打了下去,無論他如何鼓動,神箭手是不可能在太上皇麵前撒野的。
高力士轉頭對李輔國說:“李輔國,給太上皇牽馬!”
李輔國恨得牙根發癢,又無法發作,隻能乖乖地和高力士一起為李隆基牽馬,一行人來到了李隆基的新居住地——甘露殿。
李隆基一看甘露殿的護衛,心徹底涼了,這裏居然隻有幾十個護衛,而且一看都是老弱病殘。
李隆基在心中問自己,這就是我最後的歸宿嗎?
高力士走了過來,淚眼婆娑,他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李隆基。
李隆基拉過高力士的手,說道:“沒有你,朕可能已經成了刀下鬼了。”
李隆基說完,左右都流下了熱淚,他們都沒有想到,一個雄視天下五十年的太平天子居然要遭受這樣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