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當即下令,從長安挑選五位良家女子給李亨當侍女。
高力士勸諫道:“在長安城中挑選良家女子當侍女,可能會讓人說三道四,不如從掖庭中選幾個相貌端莊的,陛下以為如何?”
李隆基一想,有道理,身在掖庭的女子雖然是有罪之身,但基本都是出身官宦世家,她們的素質要比一般的人家高。況且,這樣的女子會更加珍惜機會,服侍起皇子來盡心盡力。
李隆基點頭表示同意,吳氏的機會就此到來。
在掖庭精挑細選的三人名單中,吳氏名列其中,借著這個機緣,吳氏從掖庭一躍進入李亨的王府。
進入王府之後,容貌端莊、性格謙讓的吳氏深得李亨寵愛。
一年後,吳氏為李亨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李豫。
不知不覺之中,吳氏創造了一個紀錄,她所生的李豫竟然是李隆基的第一個孫子,這讓李隆基喜出望外。
這是人之常情,但凡是人,看到自己的孫子出生,都會情不自禁,甚至比當年兒子出生時更加狂喜。
同樣的狂喜曾經出現在李世民身上,李治身上,隻可惜,他們的第一個皇孫都是空歡喜一場,最終沒能繼承王朝的大統。
而李豫則是第一個幸運兒,他是李隆基的第一個皇孫,最終也得以繼承大統。
不過他的母親吳氏並沒有能夠看到這一天,開元二十八年,吳氏撒手人寰,沒有等到兒子承繼大寶的一天。
後來吳氏被追尊為皇後,與李亨一起合葬。眾人打開她的棺木移靈,這時大家發現,已經去世多年的吳氏麵容竟然與生前一樣,似乎她並沒有死去,而隻是睡著了。
眾人唏噓不已,感慨之餘將吳氏與李亨合葬,吳氏就此完成了自己的傳奇。
吳氏去世後,李豫開始了自己“孤苦伶仃”的生活,雖然有父親,但畢竟生母已經不在。
李豫的“孤苦伶仃”一直在繼續,在他“孤苦”的同時,他的父親也在不斷經曆著“斷腕求生”的痛苦經曆。
天寶五載(公元七四六年)七月,李亨第一次“斷腕求生”。
此時,他的太子妃是韋氏,原本他與韋氏恩愛有加,不料韋氏的哥哥韋堅被李林甫打落下馬,而韋堅的弟弟們為了解救韋堅,竟然病急亂投醫,在給李隆基的奏疏中引用李亨曾經說過的話。
前麵說過,李隆基最怕皇子與大臣勾連,現在韋氏兄弟引用李亨曾經說過的話,正說明他們有過勾連。
李隆基一怒之下將韋堅貶官,韋堅的弟弟們流放嶺南。
眼看即將牽連到自己,李亨隻能選擇“斷腕求生”,主動上疏請求與韋氏離婚。
太子妃就這樣離李亨而去,出家為尼,直到多年後在尼姑庵中去世。
李亨“斷腕求生”五個月後,厄運再次來臨。
這回出事的是他的良娣杜氏。
杜氏的姐夫柳 因為跟嶽父杜有鄰不和,居然舉報嶽父勾結太子李亨圖謀不軌。
這一舉報非常致命。
李隆基一下子出離憤怒,他居然當起了葫蘆僧,把原告柳 、被告杜有鄰全部亂棍打死。
原告、被告居然都輸了,這官司判得太有才了。
李亨不再去管原告、被告,當務之急是洗脫自己的嫌疑,於是他再次“斷腕求生”,把良娣杜氏趕出家門,貶為平民。
換作一般老百姓,接連兩次“斷腕求生”必定傷筋動骨,幸好李亨是太子,相當於章魚,斷幾次腕也無傷大體。
不過從這之後,李亨身邊再也沒有特別受寵的女人,直到安史之亂發生。
安史之亂給整個王朝帶來了災難,但同時也給很多人帶來了機會,比如李亨,比如李輔國,再比如時任良娣的張氏。
張良娣登上曆史舞台是在馬嵬坡,當時她跟隨李亨逃亡到馬嵬坡,在去留兩難的彷徨之際,張良娣跟李輔國一起,勸說李亨前往靈武郡,開辟一片新天地。
在前往靈武郡的路上,張良娣的表現可圈可點,每次入住驛站,身懷六甲的她總是衝在前麵,夜晚就寢時,她主動睡在李亨的床外側,而把相對安全的內側讓給李亨。
李亨勸解張良娣說:“抵禦盜匪不是你們女人的事,你不用操那麼多心!”
張良娣看著李亨,誠懇地說道:“如今亂世,意外的事會很多,如果一旦有緊急情況,妾用自己的身體延緩盜匪的攻擊,殿下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逃離危險!”
當一個女人對男人用心到如此程度,男人還有抵禦能力嗎?
李亨不可抵擋地寵愛起張良娣。
到靈武郡不久,張良娣為李亨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李佋。
產後三天,張良娣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床了,開始給戰士們縫製軍衣。李亨連忙阻攔,張良娣平靜地說:“如今王朝多事,哪裏是我靜養的時候。”
說完,張良娣低頭自顧自地縫製起軍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