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娣的“賢淑良德”很快得到了回報,公元七五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張良娣被冊封為淑妃,三個月後,張淑妃再進一步,晉升皇後。
自然界中存在著一個法則——叢林法則。叢林法則很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弱肉強食。
自古,叢林法則也存在於皇帝的後宮之中,從沒有絕跡。
隨著張皇後的崛起,她與年長皇子的矛盾也漸漸產生。
由於李豫繼承了父親善於藏拙的優點,因此最先與張皇後發生矛盾的並不是李豫,而是建寧王李倓。
建寧王李倓是李亨的第三子,馬嵬坡前後為李亨立下汗馬功勞,正是李倓首先提議前往靈武郡,又是李倓在前往靈武郡的路上組織敢死隊為父親保駕護航。
同哥哥李豫相比,李倓顯得話有點多。
盡管他的話說得很對,但在一些人聽來並不入耳。
駐紮靈武郡期間,李隆基賞賜給張皇後一件寶物:鑲嵌有七種寶玉的馬鞍。
對這副馬鞍,張皇後愛不釋手,令她沒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打起了馬鞍的主意。
皇家資政李泌對李亨說:“天下大亂,王朝分崩離析,陛下正是展示自己節約美德的時候,這副馬鞍太奢侈了,張良娣(當時還是良娣)並不適合用它。不如將七種寶玉摘下來,收進國庫,將來可以用來賞賜有功的將士。”
李泌說這話時,張良娣就坐在簾子後麵,她連忙說道:“都是長安老鄉,李大人何出此言。”
張良娣和李泌都是長安人,她沒有想到李泌這麼不給她這個老鄉麵子。
李泌正想回應,建寧王李倓插話,他完全同意李泌的提議,強烈建議李亨將馬鞍收入國庫。
一副馬鞍,引出這麼多波折,張良娣心中憤憤不平,從此恨上了建寧王李倓。
如果說一副馬鞍還不至於讓張良娣動殺機,那麼接下來李倓的話就捅了張良娣的腰眼。
李倓眼看張良娣越來越得寵,心中很是不安,長此以往,張良娣必定會替自己的兒子瞄準儲君之位,那樣的話,自己和兩位哥哥都沒指望了。
更令李倓不安的是,張良娣居然跟新貴李輔國走得很近,裏應外合的態勢非常明顯,這不正是皇家最忌諱的後宮與宦官聯合嗎?
李倓很快向李亨建議:提防張良娣和李輔國,兩人有狼狽為奸的跡象。
李亨敷衍了李倓幾句,便把此事按下不提。
李亨不提,不意味著張良娣和李輔國不提,他們得知了李倓背後彈劾自己,更對李倓恨得咬牙切齒。
張良娣和李輔國決定報複,這次報複一定要讓李倓永無翻身之日。
正巧,此時發生了“掛帥風波”。
李亨考慮到李倓有軍事能力,便準備讓李倓出任天下兵馬元帥,本已基本板上釘釘,結果遭到了皇家資政李泌的反對。李泌反對的理由是,如果李倓出任元帥立下大功,將來身為長子的李俶(李豫)將無處立足,而儲位之爭也會非常慘烈。
經過李泌的反對,李亨放棄了讓李倓掛帥的念頭,轉而讓李俶(李豫)出任元帥。
這次風波本該平靜地過去了,沒想到讓張良娣和李輔國抓住了機會。
兩個得寵的新貴一起向李亨打小報告:
建寧王李倓因為沒當上天下兵馬元帥,心中不滿,口出怨言,而且有試圖謀害兄長李俶(李豫)的嫌疑,曾經在夜間趴在李俶的房門口竊聽。
這個小報告一下要了建寧王李倓的命。
李亨跟父親李隆基一樣,對待自己的兒子真是心狠手辣,憑借這條無中生有的小報告,建寧王李倓被處死,從此再也無法跟張良娣和李輔國作對。
身為長子的李俶目睹了這一切,他一下看清了張良娣和李輔國猙獰的麵孔。
李俶隻能緊急尋找援助,他一下抓住了李泌,把他當成了救命稻草。
事實證明,李泌這根稻草起到了救生圈的作用。
李俶暗自對李泌說:“張良娣和李輔國狼狽為奸,害死了建寧王李倓,早晚是帝國之禍,不如早點除掉!”
李泌阻止道:“大王說什麼呢!難道沒看到建寧王惹出的禍事嗎?”
李俶回應道:“我這麼做也是為先生考慮,他們看先生深受皇上信任,早晚會對先生動手。”
李泌無所謂地說道:“我跟皇上早有約定,兩京收複,我就回山歸隱,不再參與朝政。”
李俶頓時緊張了起來:“先生一走,我的處境會越來越危險。”
李泌點撥道:“大王隻須在皇上麵前盡孝道,張良娣不過一個女人,隻要大王委曲求全,她不能把你怎麼樣!”
李俶半信半疑地點了點頭。
公元七五七年九月,李俶帶兵收複長安,這時,不利李俶的流言又在李亨耳邊蔓延。
危險時刻,又是李泌的一席話幫了李俶一把。
一天夜裏,李泌與李亨對床而眠,這時兩人談起了建寧王李倓。